隨著網絡外賣的興起,消費者只要輕點手機屏幕,就可以在辦公室里叫到自己喜歡的美味。然而,誰曾想,大家使用起來十分方便的網絡外賣,卻不那么讓人放心。據《東南早報》10月28日報道,近期泉州市食藥監局向網絡訂餐第三方外賣平臺美團外賣泉州分公司開出罰單,罰款7萬余元,并下架300多家問題商戶。執法部門重拳出擊值得點贊,同時一些長期存在于網絡外賣行業的頑疾,也再度讓人深思。
食品安全問題歷來為大家所關注。現實生活中,一些中小餐飲企業衛生條件差,管理混亂,欺騙消費者,是個老大難問題。本以為,各個互聯網巨頭進入餐飲業,網絡外賣崛起,能讓更多中小餐飲企業搭上互聯網快車,帶來品質和安全的提升。可讓人意料不到的是,一些知名的互聯網訂餐平臺的登場,反而讓一些無良餐飲商家有機可乘,并給他們以大展拳腳的機會。讓消費者屢屢中招的是,一些在外賣平臺異常火爆的餐飲商家,多擅長互聯網營銷。它們取名和包裝無不講究,以迎合上班族的需求。它們通過各種軟文進行互聯網營銷,請名人為其站臺,大肆販賣情懷。但實際上,這些餐飲商家的真實一面實在不堪,后廚的臟亂差、操作不規范,販售過期食品等,種種無不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更觸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線。
種種亂象,究其原因,其中就有監管的缺失。對于平臺上餐飲商家的審核和監管,互聯網平臺可謂首當其沖。然而,一些互聯網平臺為了自身的利益,對違規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商家的監管流于形式,甚至成為心照不宣的配合。此次,被查處的美團外賣泉州分公司就未按《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對商戶進行審查,導致部分不具備餐飲外賣資格的商戶在網絡上違法經營。執法部門的介入,才讓這些違規行為得以糾正并停止。而從全市首張對網絡第三方平臺的罰單中,公眾亦不難發現網絡外賣的諸多不規范現象,特別是監管的缺位,必須及時得以糾正。
毋庸置疑,網絡外賣要讓人用得舒心,還吃得放心,相關各方就必須將其納入監管的范圍之內,并進行嚴格的監管。互聯網平臺首先要把好第一關,新《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因此平臺有責任對上線的商家進行審核,將不符合規定的經營者拒之門外,當好食品安全的守門員。其次,相關執法部門要加強巡查,創新執法手段,對違規經營行為,應當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既要重罰互聯網平臺的違規行為,也要加強對參營商家線下經營場所的巡查,對于發現的違規行為,必須予以嚴懲、決不寬貸。概而言之,各方必須樹立并踐行這樣的理念,網絡平臺可以是創新的發源地,商業模式的顛覆者,但所有的創新行為必須建立在不違規的基礎之上、必須納入法律的監管范圍之內,絕不能讓某些平臺和商家一味追求利益,打著創新的旗號,卻讓網絡平臺成為藏污納垢之所。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他們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值得稱道,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也不能游離于監管之外。特別是在餐飲產品和服務上,除了大膽創新外,還必須對品質無微不至的管控和對商業誠信始終不渝的堅守。期待,互聯網平臺的自我約束和執法部門的監管,能還網絡外賣一塊干凈的發展沃土,讓消費者用得舒心,吃得放心。(鄭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