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政策再加把火”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做強實體經濟的關鍵
機遇與挑戰并存是不少企業家對今年市場的判斷。“政策再加把火,讓實業旺起來”,受訪的企業家紛紛這樣表示。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家們普遍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做強實體經濟的關鍵。朱共山建議,進一步簡政放權和清理規范中介服務,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松綁減負”;同時也要“補短板”,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營造更有吸引力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培育提升我國經濟競爭新優勢。
——避免“脫實向虛”,把資金留在實業。企業家普遍認為,調節調整銀行業與實體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已經是當務之急。銀行需克服過度依靠資產擴張來獲取利潤的路徑依賴,轉而通過向客戶提供高效、優質、高附加值的服務來要效益、要利潤。“要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在資本市場形成有效競爭,有針對性地解決制造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曹慧泉說。
——轉型升級,產業政策要科學。李華剛認為,借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將一些落后的、靠低價取勝的家電企業淘汰,有利于中國家電業轉型升級。“不要像過去搞家電下鄉那樣出臺政策扶持,這么做往往會使落后產能死灰復燃,造成新一輪的去產能壓力。”錢剛建議,國家出臺的產業政策應明確向高質量、高技術的產品傾斜,促進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對高端、可替代進口的產品制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或獎勵補貼,推動企業轉型。”
——工匠精神,社會要加快培育。“中國制造業缺乏工匠,更缺乏工匠精神,這是制造業遇到的重大瓶頸之一。”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他認為,實體經濟的基石是分布在各行各業中、具備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但中國的工業人才還處于第一代,無論是有創新能力的工程師或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都很缺乏。多位企業家談到,發展實體經濟,必須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只有通過政策引導,改變個別領域一段時間以來非理性暴漲、輕易獲取暴利的狀況,遏制投機炒作,工匠精神才能真正培育起來。
——梯度轉移,公共服務要跟上。多家制造業企業表示,目前一二線城市對制造業專業人才形成了虹吸作用,當很多企業由于成本因素搬遷至三四線城市時,就會面臨“廠子搬走,人跟不過去”的困境,增加了不少成本。“除了企業工資報酬外,好的生活環境對產業轉移很重要。”王初哲說。他認為,只有下大力氣改善三四線城市的政府服務水平,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讓工程技術人員得實惠,才能使制造業企業順利實現向低成本區域轉移,而不是流向國外。(記者 白天亮 陸婭楠 劉志強 李心萍 制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