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條縣道,全長182公里。這是李德金和工友每天要守護的公路“生命線”。而在公路養護一線,他已經走過了20個春秋。
今年40歲的李德金,是永安市青水畬族鄉人。1999年,他進入青水公路管理站,成為一名公路養護工人。2009年至今,他又在市交通運輸局管養單位——市通泰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從普通養路工一路成長為養護站長,是90多名養路工的“領頭羊”。
無論嚴寒酷暑,風霜雨雪,李德金和工友的一身橘色工作服,是公路線上不變的“風景”。沒有節假日,每天24小時待命,養路護路“日巡、周掃、月清、季除”,這是他們的工作常態。而災情搶險這種“非常態”,他們也沒少經歷。
今年1月,受低氣溫影響,上坪道路結冰,為出行帶來了安全隱患。李德金帶著10余人的“除冰小分隊”,當天早晨六七點就出動了。
在X717文西線永上段,整整1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李德金和工友一路走,一路埋頭作業,忙著拋灑工業鹽融冰,揮動鐵鏟、掃把除冰。漫天的雨夾雪中,他們的橘色工作服格外耀眼。
冰霜打壓的毛竹,一根根倒伏向公路,成了“攔路虎”。單靠一兩個人的力量,很難將“負重累累”的毛竹拖走,李德金和工友就將毛竹砍成好幾截,再一截截地清理到路邊。
整個除冰工作,頭尾花了5個多小時。李德金他們這才在路邊吃上了一口飯。飯是大老遠從山下城里送來的快餐,早已冷冰冰了。
哪里有公路險情,哪里就有養路工。2016年9月9日晚,受“莫蘭蒂”臺風帶來的強降雨影響,槐南、小陶、洪田等鄉鎮不同程度受災,交通一度受阻。
9月10日一早,李德金和工友們全員出動,兵分幾路,奔赴各受災點支援搶險。他自己帶著20多人,選擇了最為偏遠、受災最嚴重的槐南鎮。
到了現場,李德金立馬做了分工,跟大伙兒頂著風雨,爭分奪秒除淤泥、清斷樹、通水溝。受災點多,有的路基塌了,半邊路面懸空,臨著懸崖,崖下至少二三十米的落差,有的山體溜方還未穩定,前腳剛過,后方嘩地一聲又有小溜方,李德金都沉著應對。
就這樣,連續奮戰了3天,李德金和工友們裹著一身泥濘與疲憊,終于搶通了槐南的全部受災道路。緊接著,他又趕赴小陶、洪田支援搶險。
搶險時刻,沖鋒在前。李德金是機械操作手,每回需要開鏟車、挖掘機清淤泥時,他當仁不讓。有一年,安砂的一處路段因山體滑坡,五六千立方米的土石方轟然而下,將道路攔腰阻截。他開著鏟車,冒著落石的危險,跟工友們辛苦了一天一夜,在隔天凌晨兩三點將道路搶通。
對于養路的苦和累,李德金只說是習慣了。他反而開心地分享了“機械化”帶來的變化:用鏟車、挖掘機清淤泥,為道路搶險爭取了時間,路面保潔有清掃車,除邊坡雜草可以用劈草機,提高了日常管護功效……
“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這是李德金的工作信條。每每看到路面恢復潔凈、暢通,他都覺得特別欣慰。公路線上有太多風景,他卻因某些“風景”倍感暖心:有時是過往司機的一句感謝,說“你們辛苦了”,有時是司機主動下車遞過來的一瓶礦泉水。(陳莉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三明交警夜查酒醉駕 百日攻堅守護平安路2025-04-1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