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桂洋鎮多山,在交通區位上與其他鄉鎮比并不具優勢。如何讓山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山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多樣性海拔等山區特點,變劣勢為優勢,引導群眾發展食用菌、山油茶、園林花卉等特色山地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好成效。去年,該鎮農業產值1.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92元。
傳統農業 做亮
在桂洋村,放眼望去山上盡是郁郁蔥蔥的油茶樹。看著充滿綠意和生機的油茶樹,已經嘗到豐收滋味的村主任林金田樂在心頭。
2010年,他承包了1300多畝的荒山種植油茶樹,并建起油茶加工廠,“去年剛收成,每公斤山油茶賣到130多元,加上收購周邊村民的油茶籽進行加工,去年賺了30多萬元。”
作為桂洋傳統農業的油茶,當地很早就有人種植,但因為不成規模及無法深加工,身價較低,農民積極性不高。
“油茶渾身都是寶,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油茶身價倍增。”為此,桂洋鎮通過建立優良品種繁育基地、豐產示范片以及加強培訓等辦法,提高油茶農的種植管理和加工水平,并引導規模化經營。目前,全鎮擁有桂洋村、文太村等六大油茶基地5000多畝,占全縣油茶面積的56%。
“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油茶種植業為基礎、以油茶精深加工企業為龍頭、以優質品牌油茶產品為代表的油茶產業鏈,成為聞名在外的‘油茶之鄉’。”桂洋鎮鎮長趙金豹說。
同油茶一樣實現漂亮“轉身”的還有該鎮其他的一些農副產品。
據悉,為了擴大農副產品的知名度,該鎮通過合作社牽頭、做足深加工、打造品牌以及加大宣傳并建立農副產品特色展示館,讓更多人了解桂洋的農副產品,從而一步擴展品牌市場,做亮傳統農業。
精致農業 做精
2日,在文太村,滿山的花卉苗木給小山村裝飾得分外美麗…… 這里是該鎮引進建設的780畝名貴花卉苗木基地,擁有桂花園、羅漢松園、玉蘭園、紫薇園、茶花園等多個觀光園區。“這里種植品種大多以花化、彩化、香化為導向,將來致力發展成為苗木花卉生產、旅游觀光、生態休閑‘三位一體’的農業綜合體。”桂洋鎮宣委梁菊生介紹。
山地較多、坡度大,種植農作物經濟效益偏低……為此,該鎮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特色和資源條件,引進附加值更高的名貴花木、中草藥材種植等精致農業項目,帶動農民發展。目前,全鎮花卉苗木達到1500多畝。
“近年來,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不少土地閑置,鎮里就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從農民手中把土地集中流轉過來,規模化發展花卉苗木產業。” 梁菊生介紹。
除此之外,鎮里還鼓勵企業按照“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方式,引導群眾參與種植,自營苗圃。
“鎮里還引導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等空閑地,種植紫玉蘭、紫薇等名貴樹種,發展庭院經濟,力爭通過2至3年的努力,建成一年四季有花開的花卉特色村。” 梁菊生說,爭取通過基地示范建設,把文太村建成一個集苗木生產、旅游觀光、農村生活體驗、知識教育為一體的生態自然村及精致農業村。
特色農業 做特
在茂春村一家香豬養殖基地,主人徐添來一聲哨響,原本分散在山上各個角落的香豬全都圍到了豬圈旁邊,等著一天當中最豐盛的一餐,這些香豬大都體格短小,憨態可掬,因為長期放養,又多以綠色植物為食,所以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市場行情也看好,利潤頗為可觀。
兩年前,老徐嗅到了商機,即利用村里荒廢的山地放養起了香豬。由于香豬會自己覓食,筑巢,比起養家豬來說,主人可輕松不少。“一天只需養一頓,給它們加餐下,養殖成本較低,一斤肉可以賣40元,與家豬相比,利潤特別高。”
看到香豬效益高,該鎮不少農民也跟著養殖,新嶺村的吳連火就是其中一個,不僅自己養,還成立了合作社,帶動5名社員一起養。
“主要養殖藏香豬和巴馬香豬,去年7月養殖,今年已經能賣香豬苗,每只可賣1200元。”吳連火說,按照一只母豬一年兩生,一次最多可生6至7只,每只母豬至少可以給自己帶來1萬多元的收入。
“目前,我鎮已有香豬養殖點7個,存欄量1600多只。”副鎮長肖東明介紹,鎮里鼓勵養殖戶利用“公司+合作社+養殖點”的模式,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養殖。 圍繞特色農業,該鎮還積極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引進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將建設一個以生態開發為宗旨,集科研、種植、養殖、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姚德純 施由森 周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