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永春縣湖洋鎮緊扣鄉村振興發展目標,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道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精研特色農業
打好融合發展基礎
湖洋鎮抓住蘆柑產業優勢,依托采摘、農家樂及觀光體驗等活動,通過串園連片,建設現代蘆柑產業園。該園被評為省級農民創業園、省級水果產業園。目前,全鎮已種植蘆柑8500畝,是全國“一村一品”(蘆柑)示范村鎮。同時,政府牽線引導蘆柑合作社與泉州高速公路公司開展合作共建,使農產品出村進城上高速,促進蘆柑產業提質增效。今年以來,蘆柑產量20400噸,產值9000萬元,有效帶動農民創收致富。
該鎮打響“閩南水仙”發源地品牌,成立湖洋鎮閩南水仙茶葉協會,新建和改造標準化茶園3200畝,茶葉年產量達500噸,產值超3000萬元。閩南水仙茶先后在第九屆北京國際斗茶大賽、“海絲國際杯”2020年首屆國際茶王賽、武夷山首屆“叢王爭霸賽”、廈門“中國好茶”第十三屆茶王爭霸賽、福州第九屆海絲名師茶王爭霸賽及市縣茶王賽上榮獲茶王金銀獎。2021年,泉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泉州市農村信用社,在湖洋鎮向“永春閩南水仙地理標志商標權”綜合授信1億元,盤活萬畝水仙茶園,讓“綠茶葉”變身為帶動農民致富的“金葉子”。
湖洋鎮推進省級水果產業園建設,投入600多萬元提升蘆柑產業園景觀景點,綜合打造13個節點項目,建設集生態農業、觀光采摘、科普求知、生活體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四季果園。目前已完成湖洋水果產業園景觀長廊工程建設,種植小葉紫薇等名貴樹木1.2萬棵,完成園區彩化花化,并建有停車場、蘆柑觀景臺、公共衛生間等基礎配套設施,為產業融合打下硬件基礎。
挖掘文化內涵
沉淀融合發展底蘊
近年來,湖洋鎮在文化載體上下功夫,先后建設鄉土人文館、溪山流韻館、龍山村文化展示館(僑鄉文學館)、龍光堂愛國教育基地和吳作棟故事館,展示湖洋古厝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非遺文化以及溪文化。
該鎮在文保非遺上花心思,持續加強對鼎仙巖、莊夏故居、龍潛堂等文物的保護和修繕,做好永春鬧廳、金桔糖和九制熟地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承,把傳統文化沉淀為融合發展的養料。
該鎮在鄉村文化上做文章,鼓勵鄉創實踐,嘗試讓文化要素更有效地賦能鄉村振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發起的,以“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泉州制造”為主題,由當代藝術青年打造“沒有圍墻”的大地藝術博物館落地湖洋鎮溪西村;近期涌現出60歲以上本地老人組建的“阿公天團”和永春縣首支鄉村留守青少年合唱團“蟲嚶合唱團”,其中,“阿公天團”受到省市縣三級媒體報道并受邀參加央視《向幸福出發》節目錄制。
規劃研學集群
邁出融合發展步子
湖洋鎮扣緊鄉村振興等時代主題,湖洋鎮率先提出全域研學實踐教育,推出以紅色革命、鄉土鄉情、農業科技、傳統文化、勞動教育、僑鄉僑情為主題的研學方案,創新推出“6+N”研學實踐教育路線,規劃“湖洋模式”的研學集群。
湖洋鎮利用因農村人口外流導致閑置的部分中小學,改造成研學營地;把效益較低的果園和茶園轉化為勞動實踐基地,不僅節省了研學基建成本,盤活了資源,而且帶動了當地村財的增收創收。目前已有溪西小學、吳嶺小學與第三方研學機構達成合作意向,溪西小學已完成教學場所的改造。
湖洋鎮憑借扎實的農業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吸引了中青旅、泉州電視臺、歐森研學、高速文旅和遨游凡加等機構,紛紛到湖洋鎮進行研學調研。泉州電視臺在溪西村設立了首個“鄉村振興融合傳播試點村”,對研學活動進行探索實踐,結合蘆柑成熟季制作一批“科普+公益+助農”研學課程(如科普下鄉•直播助農系列課程),并在12月投入使用。
下一步,湖洋鎮將以產業聯動為基礎,圍繞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研學實踐教育的產品供給、線路開發和勞動教育基地建設,形成具有研學特色的產業支撐體系和產業要素相配套的發展機制,推動住宿業、餐飲業、商貿業、農業等產業的聯動發展,形成研學實踐教育綜合生產力,走出湖洋鎮“農文旅”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