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萬物休,唯有柿樹掛燈籠。欲問誰家怎不摘,等到風霜甜不溜。”經歷過風霜的柿子,甜而不澀。或許,這就是民間“霜降吃柿”的由來。
永春縣桂洋鎮桂洋村,氣候溫和濕潤,適合柿子樹的種植,村中上百年的老柿樹就有近百株。受海拔高的影響,這里的柿子往往要等到立冬過后才成熟,當地村民因此另辟蹊徑,將柿子加工成柿餅。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這塊小小的“桂洋柿餅”,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眼下,正是當地制作柿餅的季節。
給柿子去皮
村民正在晾曬柿餅
柿子皮晾干了可以喂兔子
柿餅制作主要“靠天吃飯”
11月16日上午10時許,54歲的村民林碧月正坐在家門前給柿子去皮,一旁的鄰居黃大娘手拿削皮刀,負責將機器沒有去干凈的皮削掉。兩人一搭,柿餅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
林碧月說,選擇做柿餅的原料,一定是要成熟但又沒變軟或損傷的柿子,最好是直徑七八厘米的,做出來的品相最好。只要天氣配合,晾曬個20天左右,柿餅便可成形。
“喜歡晴冷,最怕陰雨。”林碧月說,晾曬正是柿餅制作的第二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成功與否要看天。要是連續下五天雨,柿餅全得扔掉,用“靠天吃飯”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我們家從爺爺輩開始制作柿餅,然后傳承給父親,父親又傳給我們九個兄弟姐妹,至今已經上百年。”作為當地的柿餅產銷大戶,僅林碧月家年產柿餅就有6000多斤,去年給家里增收8萬元左右。不過她說,弟弟林桂明才是當地最大的柿餅產銷戶,每年能產1萬多斤柿餅。
“去年1斤柿餅可以賣到25元左右。”當地村干部林明旌告訴記者,因為是純手工揉捏,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桂洋柿餅”深受人們喜愛,近年來售價一直很好,小小柿餅已經發展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一項產業。目前,桂洋村擁有柿餅制作農戶30戶左右,年產柿餅10萬斤以上,產值120多萬元。
待客佳品家家戶戶必備
據介紹,桂洋鎮現有柿子種植面積500畝,擁有泉州市雙喜食品有限公司、壺永村寨頭農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還打造了“桂洋白巖”柿餅品牌。因為柿餅品質好,加上產量有限,需要提前預訂才能買到。
對于桂洋人而言,柿餅就是他們的“鄉愁記憶”,每家每戶的必備品,招待遠方客人的必需品。他們深信,柿餅性甘濕無毒,具有良好保健效果,于是創造出了姜柿茶、茶油煎柿餅等與柿有關的養生品。
“姜柿茶具有暖胃驅寒作用。”76歲的黃玉煌大娘說,天冷的時候,將柿餅、小黃姜、紅糖或冰糖放一起,加入天然礦泉水燉一兩個小時,煮出一碗養生姜柿茶,喝下后整個人暖暖的,特別舒服。
至于茶油煎柿餅,也是當地代代傳下來的習俗,聽說具有緩解止咳治感冒的作用。當天中午,林明旌特意煎了一小盤讓我們品嘗,咬一口,茶油香氣與柿餅甘甜沖擊味蕾,有種很獨特的口味。
在桂洋,柿子渾身都是寶,就連柿餅制作削掉的皮都不舍得扔掉,而是晾曬儲藏起來,或用于泡喝,或用于喂兔子。(海都記者 楊江參 林良標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