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海拔680米,到鎮區要經過8.5公里的盤山路,位于永春最東部山區的外山鄉云峰村,是省定革命老區村,也是遠近聞名的“山頂村”,“難走的路、難喝的水、難上的學、難結的婚、難發展的產業”曾長期制約著村莊的發展。2017年之前,云峰村為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硬化道路僅20公里左右,且均為3米寬的小道路。
云峰村打造大風車露營基地,每到節假日,露營基地就迎來了眾多露營愛好者。
近年來,通過抓隊伍、抓特色旅游產業、抓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云峰村的發展迎來日新月異的變化。2018年,云峰村整村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村,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以上。如今,云峰村不僅有了大風車露營景區,村里的蘆柑、冬瓜等農產品也不愁銷路,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山區變景區
旺了人氣 富了村民
站在云峰村最高處極目遠眺,重巒疊嶂的“無敵山景”、山頂上風能發電場的“大風車”,令人心曠神怡。
解放戰爭時期,云峰村是閩中游擊隊的重要活動點,村里有著林氏祖厝、天竺巖等革命遺址。如今,依托紅色資源和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村里建起了“大風車露營基地”,將歷史建筑、紅色遺址、自然景觀等融為一體,成為集觀光、休閑、運動、健體、露營等于一體的景區。
“每逢節假日,到這里旅游的游客有上萬人次,這在以往根本不敢想。”云峰村黨支部書記林志軍介紹說,長期以來,云峰村村民的主要收入就是在家種種蘆柑、養養雞鴨,難以形成規模,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如何搞活經濟,成了村里的頭等大事。
在充分考察的基礎上,新一屆村黨組織領導班子梳理出了“旅游強村”的發展思路,主動與省市縣有關部門對接,爭取項目、資金支持。
“那段時間,村干部們都說我一聽到錢就兩眼發光。”林志軍笑著說,讓村兩委更加堅定發展信心,還在于各級對老區村的大力扶持。2015年以來,市級財政每年安排革命遺址專項資金200萬元,共投入1200萬元,維修維護全市革命遺址87處,帶來了老區面貌的改變,云峰村也在受益的老區村之列。借助老區專項資金以及各級各方面的支持,3年來,村里共計爭取景區建設資金500余萬元,使得景區建設得以順利推進。
貧困山區變身特色景區,也讓山里人吃上了“旅游飯”。去年,景區開始試營業,僅國慶期間就接待游客5萬余人。借助景區,云峰村和周邊農民的農特產品銷售也被帶動起來,去年國慶期間就有超過100萬元的農特產品在景區完成銷售。
景區的發展壯大,讓昔日人煙稀少的村莊“旺”了起來。如今,拓展農業觀光、體驗式旅游,發展采摘耕種、餐飲住宿等也被村里提上了日程。“現在好啊,在家門口就能賣東西,做點小生意,多好!”村民們喜笑顏開。
村道變通途
多了游客 火了銷路
摘下“貧困帽”,經濟上去了,村民們的心思也都放在發展上。
去年,村里串聯三個自然村角落、長2.5公里、寬6.5米的水泥混凝土公路建了起來。這條看上去不怎么“高大上”的公路,卻給村民們售賣農產品開辟了又一條坦途。
“聽說要修路,大家都很踴躍,無償捐地支持!”村民林培水是云峰村天竹山水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近年來,村里聯合包括他在內的十幾戶農戶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農產品品質上去了,價錢也更好了,農產品銷量更是年年上漲,供不應求。“有了這條公路,以后大車就可以開到我們蘆柑果園附近了。游客進得來,農產品物流問題也解決了!”林培水很是期待。
提升落后的農村基礎設施,成了老區村村民們的新期望。2019年,云峰村全村道路硬化里數達到52公里,寬敞、整潔的道路,鋪到了每個村民的家門口。“以往一下雨就泥濘不堪的土路,正在逐漸成為歷史。”林志軍說,這兩年,村里不斷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大力氣投入,今年,村里正著手翻建小學,籌劃著建設“環村公路”,帶動鄉村旅游。如今,自來水供給、污水處理、垃圾收集處理、農村廁所改造、路燈亮化、養老設施等項目在村里也正如火如荼建設中。在村民們的憧憬中,昔日貧困老區村,正向新時代美麗鄉村華麗轉身。(記者 林書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