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來到永春縣達埔鎮新瓊村,雙向四車道的柏油馬路視野開闊,一座座三到四層的小別墅沿道路鋪開。過去,當地有句順口溜“新瓊,新瓊,達埔最窮”,村民外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新瓊人。然而,自2014年列入省定建檔立卡扶貧開發村以來,這個有著5000多常住人口的村莊,用5年多的時間,不僅從昔日的“窮村子”變成讓人羨慕的文明村、小康村,還成為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村,村級黨組織獲評為泉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以前居住在“臟亂差”環境中的村民統一搬遷,住進了現代小區。 (新瓊村供圖)
鏡頭一 脫貧戶發自肺腑鞠躬感恩幫扶
對于這些年新瓊村的變化,省派駐新瓊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劉朝民和村黨支部書記潘文兵如數家珍,對村里17戶貧困戶39人的全部脫貧過程更是了然于心。
記者一行來到今年48歲的脫貧戶潘友德家中。采訪中,令大家感到意外的場景發生了,潘友德莊重地站了起來,稍稍整理了上衣,深深地向村干部一行人鞠了個躬。沒有讀過書、不會說普通話的他,以這樣的形式表達了對村里幫扶工作的感謝,還用閩南語說:“感謝黨和政府,讓我過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原來,潘友德自小家境貧困,身體不好,無法從事重活,一家人就住在只有2個單間的土坯房中,妻子不堪貧苦離家出走,上了年紀的父母、孩子和他一家四口,一年僅靠著務農賺來的3000多元過日子。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新瓊村黨支部第一時間向上級申請將潘友德列入國定建檔立卡貧困戶,還為他辦理了農保和醫療疊加保險。
“通過安居工程等項目,爭取了8.1萬元,為他家異地扶貧搬遷,建起了新房子,還與周邊村民溝通,修了一條約1米寬的道路,方便一家人出行。”潘文兵說。為了拔掉窮根,新瓊村黨支部還為潘友德設置了河道巡視員這一公益崗位,每月工資1380元;幫助他就近在一家香企找到一份工作,每月工資為2000多元;加上養家禽的收入,算下來他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成功脫貧。正是這一次次的感動,換來了潘友德的新生,才有了他發自肺腑的鞠躬。
鏡頭二 村民捐款助學蔚然成風
“我想捐款100元用于村里教育發展。”如今,為了新瓊村教育事業,村民你一百我兩百的捐款行為越來越多,崇文重教蔚然成風。
這一切始于2017年。那年,剛到村里的劉朝民發現當地義務教育設施條件差。“小學與幼兒園近250名學生擠在一個占地僅3畝的教學樓里上課,教學樓9間教室,只有一個小小的操場,操場連100米的跑道都無法設置,學生的活動空間受限。而且幼兒園和小學的上下課和放學時間不一致,經常互相干擾。”劉朝民說。隨即,他與潘文兵等村兩委進行溝通,多方籌集資金1049萬元,建設新瓊小學新校區、改造舊小學校舍為幼兒園。2018年9月,占地30畝的新瓊小學新校區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校區尤其重視教師生活環境建設,為全體教師安排了公寓宿舍,配有獨立陽臺、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方便他們拎包入住。緊接著,新瓊村還成立村級教育發展促進中心,先后籌得資金60萬元,用于獎教助學。
小山村的教育大手筆暖了村民們的心,也掀起了村民捐資助學的好風氣。“過去村民覺得捐資助學是有錢人的事,現在這種觀念改變了,大家都踴躍捐款!”村民潘培松說。現在,新瓊村人的孩子基本都在本村就學,幼兒園與小學學生超過500人。
鏡頭三 黨員擔當作為 贏得群眾交口稱贊
2018年7月21日,新瓊村舉辦村黨支部換屆選舉。77名黨員代表均把票投給潘文兵,使得他全票連任村黨支部書記。
“2015年第一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時,我的支持率只有70%。”潘文兵說,有黨員代表質疑經商出生的他參選村黨支部書記是想撈好處,而他與劉朝民、村兩委班子以實際行動換來了群眾的支持。“文兵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前就有殷實的家底,上任后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一心為公、毫無私心,有擔當、能作為。”達埔鎮多家龍頭香企負責人一致表示。
在新瓊村黨支部的努力下,新瓊村的變化羨煞旁人——
新瓊村先后籌資建設了60kW光伏并網發電、參股投資永春縣桃溪水利建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工程項目、購買永春農村信用社股份等44個精準幫扶項目,建設項目總資金3041萬元。
村集體借著永春香都大道建設的契機,沿大道建設了占地30畝的現代化小區,160戶原本住在臟亂差環境中的村民住進了25棟、5層高的套房,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新瓊村還開展了裸房裝修、一重山250畝景觀林美化綠化、瓊美牛角壩灌溉渠修復、居家養老院提升、濱溪健身步道完善、自然村村道硬化亮化、籠式五人足球場等項目建設。
“隨著一個個項目的落地,村集體收入增收渠道也不斷拓寬,每年的村集體收入近20萬元,甩掉了‘集體收入薄弱村’的帽子。”潘文兵說。
今年,劉朝民為期三年的駐村工作即將屆滿。他和潘文兵也為新瓊村的未來埋下了種子:村文體活動廣場、黨群服務中心等6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已經開展實質性工作;計劃在永春香業園二期購買工業用地16畝,建設泉州強民香業有限公司,將村里零散的制香小作坊聚集到一起發展,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增加村集體收入,建成后預計每年村集體收入可增收30萬元。(記者林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