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永春縣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頭等大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永春實際的扶貧開發新路。全縣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9571戶31012人減少到2017年的815戶2429人,到今年底,將確保全縣所有貧困村脫貧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增“造血”能力
“經過這幾年的美麗鄉村建設,永春縣逐漸實現了從美麗鄉村創建到美麗鄉村經營發展方式的轉變。鄉村旅游非?;鸨?。”永春縣委書記蔡萌芽介紹,該縣在鄉村旅游中,有效融入扶貧。
外山鄉墘溪村是云河谷景區所在地,去年9月,該鄉在景區門口建立了愛心助農平臺,開辟了線下和線上兩種交易方式,游客及愛心人士可以直接購買貧困戶的產品,也可以通過下訂單的方式,指定貧困戶負責種養。截至目前,已幫助貧困戶銷售原生態農產品30多萬元。
“很感謝鎮里讓我免費參加了制香培訓,又幫助介紹工作,我一家子收入提高了不少。”來自達埔鎮獅峰村的省定貧困戶李建裘如今在鎮里的天德香廠制香,每月保底工資2000多元。
達埔鎮是燃香類產品主產區,該鎮通過制香培訓,幫助貧困戶就業,形成了“香產業+貧困戶”的產業促脫貧模式。去年來,該鎮陸續引導有務工能力的貧困戶至不同香企務工,提高經濟收入。
“永春是農業大縣,我們根據貧困戶多為半勞動力,年齡偏大、素質較差的實際,重點扶持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并在資金、技術、疫病防治、銷售等環節給予‘保姆式’的幫扶。”永春縣長莊永智介紹,去年來,該縣共籌集資金1200多萬元,幫助貧困戶發展種養項目1630個,戶均增收1.5萬元以上;種植冬瓜、黃花菜、生姜等短平快項目378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蘇坑鎮嵩安村貧困戶陳金乾、張國目前在離家不遠的潔麗竹木加工廠上班,他們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到廠里上班,也可以選擇將竹刷加工原材料領回家中制作,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這得益于該縣鼓勵各類企業到農村設立廠房式“衛星工廠”“就業扶貧車間”,或設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就業扶貧車間(加工點)”,就近就地吸納解決當地貧困戶勞動力實現就業。目前,全縣共有廠房式“就業扶貧車間”48處,居家式“就業扶貧車間(加工點)”29處,帶動貧困戶就業219戶300人。
植入新“引擎”
如果說產業扶貧是永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武器的話,那么電商扶貧就是該縣創新扶貧模式的探索。
近日,在一都鎮南陽村的益農信息社南陽服務站里,信息員章婷虹忙著在網上幫前來求助的貧困戶李肯銷售土雞蛋、大米等農產品。
一都鎮地處永春最西部,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落后,許多貧困戶的農產品往往因為信息不暢,物流不便,而導致滯銷或價格低廉。章婷虹所在的服務站點就利用淘寶、微店、自建網絡商城等電商平臺渠道,為當地貧困戶義務銷售土雞、土鴨、香菇干、生姜、大米、蘿卜干、筍干、土雞蛋等優質農產品,幫助貧困戶人均年增收入2萬余元。
“現在農產品不愁沒有銷路,而且價格還挺好的。”貧困戶李肯說,通過網上銷售,一年下來,能增加1萬多元的收入。
“通過電商扶貧,我們為貧困戶的農產品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的銷路,真正讓貧困戶對產業發展吃下了‘定心丸’!”該縣農業局長陳麗紅說,“電商平臺一頭聯市場一頭聯農戶、基地,消除了貧困戶和消費者供求信息不對稱問題,定時發布貧困戶農產品供求信息,幫助貧困戶買賣農產品。”
桂洋鎮也建立電商平臺,邀請大學生自主創辦的永春“田小農”農業發展公司入駐,開辟貧困戶農產品專區,以訂單的方式和貧困戶簽訂購銷合同,由電商團隊統一供應雞鴨苗、提供技術指導,統一回購成品雞、成品鴨。同時,還建立“愛心銷售平臺”微信群及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貧困群眾生產的優質農副產品信息,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愛心幫扶途徑。今年初以來,已為貧困戶銷售農產品約15萬元。(姚德純 黃金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