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啊,我們要過溪咯。”“就來。”這樣的對話,曾經每天都在永春縣一都鎮三嶺村上演。1980年至2013年這33年間,三嶺村村民黃堯舜自制竹筏,為來往耕種的村民義務擺渡。2004年,有3名女子落入寒冷的溪水中,危急時刻,黃堯舜不顧個人安危,跳入水中將3人全部救起。他的事跡在當地被傳為美談。2005年,黃堯舜被評為“第四屆泉州市道德模范”。
黃堯舜義務擺渡的事跡,在當地傳為美談。 (資料照片)
義務擺渡 33年自制11只竹筏
記者近日見到黃堯舜時,他黝黑的臉頰上掛著淳樸的笑容,下半身著一條老舊的布褲,褲腿卷到膝蓋處,像是剛蹚過水的樣子。“村里四年前修了路,我已經許久不擺渡了,但劃了大半輩子的船,卷褲腿之類的習慣已經改不掉啦。”黃堯舜笑著解釋。
今年65歲的黃堯舜是永春縣橫口鎮人,年輕時當過兵,退伍后隨著妻子一起搬到了一都鎮三嶺村。他們家門口有一條小溪,叫做土潭嶺溪,河面寬度約有50米。小溪的一側,只有黃堯舜一戶人家,另一側則居住著同村的100多名村民,而不少村民的農田就在堯舜家附近。一直以來,村民們要耕作,都要走上一公里的村路,繞過溪流才能到達對岸。“遇到春耕時節,溪水暴漲,村路泥濘,村民到對岸就更困難了。”黃堯舜回憶。
對于村民的難處,黃堯舜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慢慢在心中有了主意。年少時,他曾跟隨祖父制作竹筏拿到市場上賣。他決定做個竹筏,幫助村民擺渡過溪。
說干就干,他獨自上山砍毛竹,用了兩天時間,自制了一條寬1.5米、長8米的簡易竹筏。從此以后,他便自愿當起了三嶺村的“義務擺渡人”,一年365天,從未有一天缺席。自從有了這個“義務擺渡人”,村民們過溪只要花兩分鐘的時間。他先后制作了11只竹筏,一天平均擺渡來回10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