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永春縣西南部的玉斗鎮云臺村漈內自然村,平均海拔600多米,地處偏遠。1995年之前,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村民想要外出,只能靠步行;雖然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卻無法輸出,村民連養活自己都困難。這一切,因為何春德老人對“路”的執著,迎來了巨大的轉機。他在20多年的時間里,用盡余生傾盡所有,四處奔波,捐款貸款修路修橋,修建了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改變了全村人的生活。如今,村民平均月收入上萬元,綠油油的山頭上坐落著一棟棟新房。
人們在公路旁樹碑記錄何春德的事跡
村子閉塞貧窮 老人帶領村民修路
日前,記者輾轉上百公里路,時隔幾年再次前往永春縣玉斗鎮云臺村探訪何春德。如今的漈內自然村擁有通達平坦的水泥路,幾乎每家每戶門口都停放著私家車。途中遇到卡車從山林深處開出,上面載滿了剛剛砍下的綠油油的毛竹,它們被成捆運出村子,100斤可以賣20元錢。
何春德的家在村子深處的角落,有些難找,好在他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全村人都十分熟悉。遺憾的是,90歲高齡的何春德老人今年8月遭遇一場車禍去世了。“老人家身體一直很健康,這次走得太突然。”何春德的三兒子何祥祖說。
“沒有老何就沒有村里的今天。”同行的村民說,20多年前,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那時,就算是到幾公里外的村口,村民也需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山路蜿蜒崎嶇,雨天道路泥濘,村民猶如跋山涉水,稍不留神就會摔得鼻青臉腫。閉塞的交通也阻斷了村民致富的道路,漈內自然村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山木、毛竹的覆蓋面積占整個村子的三分之二,但沒有路沒有車,村民靠肩挑背扛,賺的連工錢都不夠,收入微薄。
“想致富,先修路,靠不了別人,咱就靠自己修!”這個想法在何春德腦海里輾轉了無數次,他提出來后,小村莊炸開了鍋,村民們積極響應。
1995年,在何春德的帶領下,村里掀起了一股修路熱潮。那時沒有現代化的修路器械,有的只是雙手。老何曾經是一名老游擊隊員,一次意外事故導致他的10個手指只剩下1個可以靈活使用。他用殘疾的雙手,帶領著村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修了一條3米來寬、1公里長的土路。從那時起,村子告別了無路的時代,出行便利了許多。
何春德(前)生前為修路護路付出了大量心血 (資料照片)
24次登門籌款 打動各方出錢出力
轉眼幾年過去了,土路逐漸不能滿足村民的需求,泥濘的道路、滯后的交通,成了制約村子發展的重要因素。老何想給村子修上一條水泥路,這個想法在當時是十分大膽的,因為修一條水泥路,需要花費巨額資金,這對村民們來說猶如天方夜譚。
1999年,70多歲的老何走上了“求資”的道路,他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先后24次往返老家與泉州市區,向政府部門爭取撥款。最終,老何的誠心感動了不少人。2001年底,交通部門撥款5萬元支持村子修路。然而,修一條水泥路至少需要20萬元,錢不夠該怎么辦?老何想方設法,決定修路的石頭自己鑿,路基村民自己修,這樣能省一半的錢。他又將自己積攢的政府補貼捐出來,不足的部分,他想通過信用社貸款1萬元,先把路修起來,以后再自己還。
“我父親知道村民窮,所以也沒想著要村民出錢,大家有力出力就行。”何祥祖回憶,看到父親如此執著,幾個兒子一起出面向信用社貸款1萬元用于修路。他還自己捐款用于修路。一家人的舉動打動了村民,有的人也拿出了積蓄來支持老何。
很快,水泥路開土動工。僅用了20多天,一條1公里長、四五米寬的水泥路貫穿了漈內自然村,幾代人的夢想終于實現。
既修路又修橋 “幸福橋”造福村民
如今,漈內自然村不僅有寬闊的水泥路,還有兩座橋,一座是跨過小溪便于通車的水泥橋,還有一座是由玉斗鎮通往蓬壺鎮的老橋。水泥橋也是老何爭取資金建起來的,他為之取名“幸福橋”,樸實地祝福著村民生活越來越好。他還申請資金修補老橋,讓村民走得更安全順暢。
村子的巨變,村民們深有感觸。“過去,我們這里太閉塞,和附近村莊比起來有很大的差距。沒有路,村民只能修建泥土房,現在漈內自然村已經建起了20多棟磚頭房,外出做生意也成了很多年輕人的選擇。”村民何先生眺望著山頭,無限感慨,“多虧了老何的堅持與無私,漈內自然村才能有今天這番光景。”
聲 音
舍小家為大家的典范
·永春縣文明辦主任 康文德·
何老作為小人物,在小地方演繹出了“大故事”,他的一舉一動都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并以身作則感染了身邊更多的人。
他舍小家為大家,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全身心為集體作貢獻;他不等不靠,盡自己的力量與智慧,靠自己的雙手走出大山,創造美好生活;他擁有極高責任感與使命感,把村民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把村子的發展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人,帶領大家共同去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記者 謝宜萱 通訊員 梁偉生 文/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