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大縣永春,蘆柑曾經一果獨大。但近年來,隨著各地蘆柑產量的大增,永春居安思危,謀求轉型,在主動減少蘆柑面積的同時,加大花卉和其他名優水果的種植,呈現花果滿山、四季同春的新態勢——
7月6日,在永春縣湖洋鎮占地100多畝的景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幾位技術員正在進行大花蕙蘭、蝴蝶蘭、金線蓮以及鐵皮石斛等的組培。而在組培室外,一座座大棚內,已經移植的各色花卉、中草藥長勢良好……
這里原來曾經是蘆柑園,利用橘園改造的時機,嗅到花卉苗木產業商機的景圃流轉了這片土地,成為全省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花蕙蘭組培基地。
永春是傳統農業大縣,永春蘆柑馳名中外,是該縣的傳統名優特產、支柱農業。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風生水起,這個傳統的山區農業縣改變當初發展蘆柑時“一哄而上”的狀況,在保持發展一定量的優質蘆柑的同時,引導部分農業轉身,朝著利潤空間更高的花卉、特色水果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并已經初具規模。
昔日:滿山盡是“黃金果”
“往年這個時候,正是永春蘆柑開始結果的時節,放眼望去,滿山翠綠,蔚為壯觀。”在永春縣曾經的蘆柑大鎮湖洋鎮,龍山村村民鄭建設指著遠處的群山說。
永春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夏長不酷熱,冬短無嚴寒,非常適合農業發展。上世紀50年代初,著名僑領、永春鄉賢尤揚祖回鄉后發現永春非常適合種植蘆柑,即開始出資引種。
“同其他農產品的發展一樣,外形、口感俱佳的永春蘆柑一開始也只是默默無聞。”縣農業局副局長周文瀚說,1991年,永春縣舉辦首屆蘆柑節,時任總理李鵬還為永春蘆柑題詞“永春蘆柑遠銷四海”,永春蘆柑的名聲開始遠播。2005年,永春蘆柑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到目前,永春蘆柑已遠銷印尼、新加坡等27個國家和地區,并因此成為中國最大的柑橘出口生產基地,而永春蘆柑,也成為我省最大宗出口農產品。
隨著永春蘆柑名氣的提高,許多農民紛紛爭相種植,山上、田間……只要有地的地方就能看到永春蘆柑的影子。“永春蘆柑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最高峰時年產蘆柑25萬噸左右。”周文瀚說。
然而,近年來,隨著各地蘆柑的大量種植,原本“一果獨大”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僅靠名氣已經不能在市場取勝,永春蘆柑自然地進入“洗牌”階段。全縣蘆柑種植主動做減法,在保證一定量的優質蘆柑的基礎上,一些氣候、土壤不適合種植且管理沒能跟上的果園主只得選擇轉型。
今朝:花果滿園四季春
種了幾十年的蘆柑,不發展蘆柑,果農種什么?永春因地處山區,大多為狹窄的丘陵地、山壟田,并不適合大面積機械化種植。
2010年以來,該縣結合山區實際,引導一些不適宜發展蘆柑的農戶種植附加值更高的花卉苗木或其他名優、特色水果,并結合旅游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
“不僅可以吃到新鮮、清脆爽口的梨子,還能帶孩子體驗采摘的樂趣以及品嘗農家飯菜。”29日,從廈門到該縣岵山鎮自駕游的陳女士一邊與孩子采摘剛成熟的梨子,一邊高興地說。
“如今,自助采摘,與游客互動,已成為海峽藍天生態莊園夏季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岵山鎮常委書記周伯祥說。
海峽藍天生態莊園所在位置之前是貧瘠的山地,雖種了幾十畝蘆柑,但果質不好,已近失管。前幾年,該鎮鄉賢陳育明流轉了這片土地,種下梨樹,同時,還流轉了200多畝的龍眼、荔枝等,種下各種名貴花木,現在莊園里一年四季可賞花、摘水果。隨著各種配套設施的齊全,還可游泳、騎馬、品咖啡……有一種海外莊園的味道,實現了從普通農業耕作向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轉型,打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莊園經濟”。
在蓬壺鎮軍兜村呂華生家的花卉基地,老呂對基地里的花卉如數家珍:“這是圓葉桂花,這是從臺灣引種的紅桂花,這些是羅漢松,每棵都要上萬元……”
軍兜村發展花卉歷史比較早,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地花卉就在該縣頗有名氣。蘆柑產業發展最高峰期,曾經有不少村民種植蘆柑,但因為土壤等原因,不少村民種出來的蘆柑果質不佳,加上部分蘆柑樹進入更新期,有花卉種植經驗的不少村民毅然選擇發展花卉苗木。
為了幫助他們做大,該縣除了幫助爭取省市扶持資金,各鄉鎮也紛紛出臺獎勵辦法扶持產業發展。
如今,在永春像海峽藍天生態莊園、呂華生這樣成功轉型的事例不在少數。
永春蘆柑最盛時,面積達15萬多畝,經過近幾年持續做減法,淘汰低產低質園,已減少蘆柑果園面積3萬多畝。面積雖然減了,質量卻得到保障,近年銷售總體順暢。與此同時,永春花卉面積連年攀升,從零零星星到成片種植,目前全縣花卉種植面積達5.06萬畝,花卉產值5.53億元,全縣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達34家,花卉協會會員97人,成為全省花卉產業重點縣,并正在申請“中國花木之鄉”。
此外,以葡萄、荔枝、火龍果、番石榴等特色水果開展自助采摘,以海峽藍天生態莊園、高垅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為載體,集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多家莊園式現代農業正在轉型中發展、壯大,呈現出花果滿山、四季同春的美好景象。(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施由森 康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