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一場瘟疫在惠安洛陽鎮陳埭頭村(現屬臺商投資區)爆發,年僅4歲的陳青山因此失去了母親和3個哥哥。父親把他帶往馬來西亞檳城撫養后,他的命運從此發生轉變,卻仍與祖國息息相關。他組織東南亞華僑開展各種抗日救亡運動,歸國后又在海南島開始戎馬生涯,奮勇抗敵,有力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陳青山積極組織華僑抗日救國(鄭炳山 供圖)
少小離家海外念書 秘密加入抗日團體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收集泉州華僑史材料時,寫信向時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的陳青山了解其參加抗戰的情況,他熱情地回答問題,我們的交往從此開始。”原泉州市統戰部副部長、現泉州市華僑歷史協會顧問鄭炳山回憶道,1987年,他還邀請陳青山回鄉,見到了這位少將本人,“將軍看起來知識分子模樣。”
在鄭炳山的娓娓講述下,陳青山的抗戰歷程逐漸清晰起來。陳青山原名陳欠火,1919年出生于陳埭頭村。早年因家庭貧困,其父前往馬來西亞檳城拉人力車,4歲那年,父親將他帶到檳城生活。在異鄉,他先后進私塾和中華學校念書,后又進入檳城華僑最早創辦、影響較大的鐘靈中學讀書。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品學兼優,成為學生會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抗日救國團體影響下,他秘密加入抗日團體并積極開展活動,改名為陳青山。
陳青山(左一)訪問黎族群眾(鄭炳山 供圖)
發動工人示威游行 被捕入獄被迫離境
由于表現優異,鐘靈中學黨支部于1936年發展他為馬來西亞共產黨黨員,后又選他為該校黨支部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與鐘靈中學的共產黨員和廣大師生,以各種形式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聲援祖國的抗日戰爭。1938年,他被任命為鐘靈中學學生“抗援會”(馬來西亞華僑各界抗敵后援會)的負責人和檳城“抗援會”的領導人之一。
當時的馬來西亞是英國殖民地,陳青山的活動引起英國殖民當局注意,被列入黑名單,難以公開活動。1939年冬,他被調到新加坡工作。誰知剛到的第四天,其父突然去世,只能由組織上幫忙安葬。“可憐我父親辛辛苦苦一輩子,我連最后一面也見不上。”他曾遺憾地向鄭炳山訴說。他任新加坡工界抗敵后援會總工會負責人后,繼續積極從事抗日運動。1940年“五一”勞動節,他發動聲勢浩大的工人抗日示威游行,惹怒英國殖民當局,被逮捕并判處半年徒刑,刑滿后立即押解出境。
響應號召奔赴海南 指揮伏擊獲得勝利
1941年初,陳青山被驅逐出境至香港后,立即設法尋找八路軍香港辦事處。當時中共中央要組織一批華僑知識青年到海南支援馮白駒領導的抗日獨立總隊。于是他響應號召,同年夏天到達海南島。“他曾風趣地對我說,由于長期在海南工作,會說一口流利的海南話,反而家鄉的閩南話倒講得不夠順口了。”鄭炳山回憶道。
陳青山被安排到海南抗日獨立總隊工作。1942年,日寇瘋狂地連續發動了幾次蠶食和掃蕩。總隊進行擴編,新成立第四支隊,任命他為政治委員。第四支隊依靠當地群眾,運用神出鬼沒的游擊戰術,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敵人眼皮底下,有力打擊日寇的有生力量。“1943年7月,他曾指揮‘洛基公路伏擊戰’,炸毀2部軍車,繳獲不少軍用物資。那年他才24歲,第一次指揮戰斗。獲得勝利后,大家都十分佩服這個知識分子。”鄭炳山說。
1943年,他還同第四支隊支隊長馬白山一起與少數民族頭領歃血為盟,并派武裝工作隊進入五指山,幫助他們訓練了一批骨干,既支持其斗爭,又讓他們派優秀骨干到部隊來,壯大抗日力量,為我軍五指山勝利建立革命根據地打下了良好基礎。1944年,總隊擴編為瓊崖抗日獨立縱隊,他奉命調回縱隊任組織部長,直至日寇投降。(記者 陳靈)
(文中部分資料由泉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