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6日訊 泉州臺商區百崎回族鄉遙望后渚港,曾見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百崎回民利用港口的地理優勢,海上捕撈與運輸業風生水起。現代便利的公平秤未問世前,精明的商人怎樣計算貨物重量?昨日,有市民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稱,百崎至今還保留著清代“百六秤”的秤砣,以及象征公平貿易的“公砠(jū)”。
百崎至今保留的公砠
當地文史研究者、百崎郭氏宗譜總編郭廷璽介紹,他曾在當地居民郭劍鳴的家里看到清代的大青石秤砣,遺憾的是老人已去世。秤砣被稱為“百六秤”,砣耳內側雕刻著工整美觀的連云圖案,秤砣的兩側分別鐫勒“郭記”和“元興”字樣。根據《百奇郭氏回族宗譜》記載,秤砣的來歷可追溯到百崎回民第十二世傳人郭灝。
郭灝生于清朝康熙年間,他曾開有一家漁行,專門出售涂蝦,后世子孫稱他為“涂蝦行”公。郭灝家族歷代經商,曾孫郭樸生養有七個兒子,分別在浙江沈家門與福建老家兩地經營水產及船運,僅在百崎就造有六七艘運輸船,并設置了船頭行。“元興”就是當時兩地共用的行號。他們家中至今收藏的這桿“百六秤”,秤砣鐫有“郭記”“元興”,就是當年船頭行進出貨時所用的。
秤砣元興
秤砣是稱重用的,可是如果對貨物重量有異議呢?精明的商人有辦法。昨天,海都記者在百崎郭氏家廟內看到,家廟內保存著兩個“公砠”。
公砠一大一小,都是花崗巖切磨成的梯形狀,中間偏上方鑿有一空洞。大的公砠側棱長半米,底面長也近半米;小的公砠側棱長41厘米,底面長32厘米。大公砠的表面鐫有“百六貳佰壬子公立”,小公砠表面刻有“百陸壹佰壬子公立”。兩個公砠背面均陰雕“奇山公砠”字樣,奇山是舊時白奇的別稱。據白奇村老人介紹,此兩砣“公砠”乃本村村民在舊宅址挖基時發掘的,被遺棄在路旁,他才雇人運到祠堂內保存。
郭廷璽曾訪問過村民郭劍鳴與郭廷興,他們介紹,在時秤面世之前,民間所用的都是“百六秤”。用法是這樣的:木棍用錐子點出小孔作為重量標記,類似秤桿的作用。秤砣是石頭雕成的,很不規范。交易中短斤缺兩的事屢見不鮮,一經發現后雙方爭執不休甚至引起了糾紛。在這種情況下“公砠”應運而生了,一塊公砠200斤、100斤,有固定的重量。
據介紹,當時白奇村有好幾處設置“公砠”,為交易貨物的客商作中介人校正重量。在稱貨前,先把秤鉤鉤上“公砠”稱一稱,看看與秤桿上秤星的重量是否相符,若是相符就算準確了。遺憾的是秤桿的蹤跡在當地也難尋了,而公砠今后將保留在百崎建設中的文史館中,向民眾展出。(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