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泉港區前黃鎮以鄉村文化振興為目標,挖掘整合、用好盤活紅色文化、孝廉文化和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文化載體,完善文化設施,全力建設文化特色城鎮,推進城鎮高質量發展跨越,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圖”。
加強文物保護 打造文化“大載體”
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文化載體的支撐,前黃鎮全力推進轄區內建筑文物的保護修繕,已完成黃素石樓、閩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作,并以此作為鄉村文化載體,有效發揮文化引領作用。
黃素石樓,俗稱“塗樓”,又名“定樓”,是全省唯一的純石筑土樓,位于前黃鎮前黃村。曾經由于年久失修,樓體局部損毀,前黃鎮積極實施黃素石樓保護修繕工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如今已完成主體建筑的修繕,建筑外形為石構方形平頂四合式三層樓閣,樓內構房36間,樓外建72間環屋,形成一個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恢宏建筑。經過保護修繕,黃素石樓煥發出新面貌,成為群眾喜愛的文化場所之一,有效拓展和提升了特色文化內涵。
閩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建立于1930年,位于前黃鎮三朱村,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合計360平方米。
1930年,在準備“惠安暴動”、開辟惠東至惠北地下交通線“輞川走廊”期間,朱漢膺同志在自己家中建立了三朱地下交通站,并逐漸發展成了閩中特委和泉州中心縣委的重要聯絡點,成了惠安縣工委指揮武裝斗爭的活動中心。
在完成朱漢膺故居修繕工作的基礎上,又投入20多萬元建設紅色展館,并設有陳列館和黨史展覽館兩個功能室。
傳承紅色文化 吹響奮斗“新號角”
前黃鎮是閩中南著名的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前黃鎮充分整合轄區內紅色文化資源,以“紅旗不倒,火種不滅”地下革命基點村——三朱村為中心,積極擴大基地范圍,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基地功能,打造“紅色文化”品牌。
凝聚孝廉文化 培育文明“新風尚”
“百善孝為先,治政廉為首。”尊孝崇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前黃鎮尤其重視“孝”“廉”文化傳承,充分挖掘本地孝廉人物事跡、優秀家規家訓等,積極打造“一鎮一孝廉”文化品牌,豐富前黃鎮文化內涵。
前黃鎮以《福建通志·良吏傳》中入選記載的3位良吏(黃文惠、黃云蒸、黃瑤觀)的廉政精神為學習典范,以黃文惠故居為載體,打造前黃鎮崇廉尚勤教育館、孝廉·家規家訓學習教育館,已建成良吏館、家風家訓館、紅色記憶館、近現代名人館等。
前黃鎮重點挖掘明朝廉吏李德遂的文化資源,在鳳北村利用村民無償捐獻的廢舊民宅改造建設孝廉文化公園,打造“孝廉·家訓家規學習教育基地”。公園內建有興港堂、清風戲臺、明月亭等文化景觀,努力把鳳北村孝廉文化公園建設成為前黃鎮乃至泉港區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被評為泉州市級家風家訓館。
繼承傳統文化 引領鄉村“新生活”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引領鄉村振興,是前黃鎮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抓手,前黃鎮大力挖掘整合轄區內南音、北管、掌中木偶戲、羅家棍術等傳統文化資源,切實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為實施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以黃文惠故居、黃素石樓和老人活動中心為基地,成立了南音社、民樂社、南音班,大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內涵。
鳳阿壩頭北管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泉港區重要的文化名片,前黃壩頭文化館北管傳承中心,是泉港區北管傳承培訓基地,積極參與市、區各級文藝活動,進一步提高前黃北管的知名度、美譽度。
前黃掌中木偶戲,起源于清光緒十八(1892)年,有著獨特的民族造型藝術和服飾文化價值,對閩臺兩岸文化交流發揮積極的作用。
前黃鎮積極打造文化載體,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發揮文化陣地作用,隨著前黃鎮紅色文化、孝廉文化、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文化內涵的不斷拓展,文明鄉風、孝廉清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蔚然成型,群眾精神風貌得到極大改善,鄉村文明程度日漸提升,城鎮發展內涵不斷豐富,一個宜居、宜業的文化特色城鎮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