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復工復產,涉及全鏈條、多部門、全過程,困難較大。但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再大的困難也能迎刃而解。
位于普安高新技術區的弘耕鞋材有限公司是一家臺資企業,近二十年來專門生產無紡布、鞋襯,企業發展順風順水。
然而,2020年開年對于弘耕鞋材來說,困難重重,30多名在重要崗位上的外地員工遲遲無法返崗。企業訂單在手,必須抓緊復工復產,為了讓千里之外的員工回來,他們想了很多辦法。
泉州市泉港區山腰街道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 連永忠:“當時我們投入了人員進來,幫他指導現場的隔離間,包括消毒跟生產過后很多涉及到的問題,我們都第一時間幫他解決。”
此時,弘耕鞋材的管理層著急,山腰街道的黨員干部們也一刻不停歇,他們一方面抓疫情防控,一方面擠著時間下到企業車間,打電話、調物資、定方案,幾天幾夜忙碌下來,終于打通了外地員工返崗的通道。
泉州弘耕鞋材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 房小燕:“在山腰街道的幫助下,這些員工在3月15日都有到達我們公司,我們都有進行集中隔離,也分批安排了做核酸檢測。目前是全員都有上崗工作了。”
困難面前,只有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家的事,企地同心,才能共渡難關,在第一時間,山腰街道與區稅務局共同協調落實了稅收優惠措施,并及時把返崗員工崗位補貼落實到位,讓企業減輕負擔,輕松復工復產。
山腰街道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 連永忠:“山腰街道總共是23家規上企業,目前已經全部開(竣工),90%以上的工廠產能都達到疫情發生前的產能,工人已基本到位。”
像弘耕一樣,復工復產中的內部“堵點”打通了,但是產業外部仍然有許多“斷頭路”,原材料的臨時斷供,成了企業復工復產的“攔路虎”。面對困難,山腰街道的黨員干部們再一次當起了“武松”,聯系、協調,能使上的力氣全部用上,幫助企業把原料供應鏈接上去。
泉州弘耕鞋材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 房小燕:“這段時間我們慢慢開始復工,原材料也都可以及時地供應上了?,F在我們供應量差不多是每天10噸左右化纖。”
現在,弘耕鞋材有限公司已經從原來的“零”產能,恢復到現在的滿負荷生產,日產無紡布近5萬碼,產能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泉州弘耕鞋材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 房小燕:“接下去我們公司安排是抓緊時間把手頭上的訂單完成,把我們之前疫情期間所受到的影響追上來,我們已經是兩班倒,工人已經全員到位,大家都在抓緊時間把訂單完成,爭取能達到我們的正常產能目標。”(泉港區廣播電視臺記者 唐釧淦 莊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