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色的福船裝上船帆
歷史上的鄭和寶船,最大一條長約147米、寬約60米,“我們做了一艘模型,幾個人合力,忙活了小半年。”劉祖博是劉宗順的女婿,他發現老丈人的這門手藝,除了能賺錢養家外,更重要的是能將福船制作這門技術傳承下去。劉祖博開了個公司,不大,卻很快紅火起來——原因其實很簡單,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劉祖博是工藝雕刻專業出身,常年專注古船模制作,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水密隔艙技術是福船制造工藝的代表,已入選國家非遺名錄,泉州早在隋唐五代時期就有。”
“造船有四季之分,做船模也要遵循這個規律。”劉宗順輕輕按壓船身,拿起來用眼測曲線和弧度:木板都是會呼吸的,還會熱脹冷縮,夏天要把縫隙留得更小,冬天收縮了也不會松動;冬天要把縫隙留得寬點,夏天膨脹了也不會打不開;春天太潮濕,一般都是不做的。
福船上的炮孔是浮雕,上色后能以假亂真
近年來海絲旅游興起,小型古船模作為伴手禮略有盈利,主要還靠大型船模,供應博物館、紀念館或者大型機構、企業收藏等,價格根據用材不同,幾千到幾百萬都有——這種精品,需要多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合作,現在越來越少了。
要將這門技術延續下去,只能走精品路線,劉祖博還成立了古船技藝傳習中心,吸引學生和年輕人來體驗制作,希望可以在年輕一代中得以傳續。(海都記者 徐錫思 王金淼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