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糖,也許您并不陌生,可是你知道紅糖以前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嗎?在泉港秀溪村,至今仍保留著一些較為完整的制糖作坊,如今,這些制糖作坊被改造成“糖文化展示館”。
走進村里,很快可以看見一個頗具四五十年代氣息的糖文化休閑廣場,面積約1000平方米,總投資近50萬元,為紅磚結構,目前正進行綠化建設。“糖文化展示館”是廣場內的主要建筑之一。
走進展館,迎面而來的是一字排開的七口鐵鍋、陳舊的設施、老舊的灶臺,似乎正在訴說著當年熱火朝天的榨、制糖情景。那么,當時的村民,是怎么使用這七口大鐵鍋制糖的呢?
制糖師傅 柯亞成:“先把甘蔗汁榨出來,放在第一個鍋里,把漂浮在上面的細碎撈起來,再蒙上一塊布進行過濾,過濾后,分放到接下來的這三個鍋,而第一個鍋繼續盛放新的甘蔗汁。在這三個鍋里燒制到六七分熟,轉移到下一個鍋,再熬制到八分熟,又轉下一鍋熬至快全熟,然后,盛到最后的糖鍋里。”
原來,七口鐵鍋,每一口都代表了熬糖蒸餾的各個階段。經過七口“連環鍋”的熬制,蔗汁從稀到濃至稠,最后呈現琥珀色質地。初熬沉滓,“揚糖”轉鍋,將近凝固時起鍋,紅糖就熬制出來了。
村民柯亞成從二十幾歲便接觸制糖,距今已有五六十年,而他對當初的榨糖情況仍記憶猶新。
柯亞成:“還沒解放的時候,大概三、四十年代就開始了,解放后,各個生產隊也開始榨糖了。”
除了七口鐵鍋,“糖文化展示館”還保存著許多其他早期的制糖工具,看到這些,能激起了老一代人的制糖記憶,也讓村里的年輕人對秀溪村有了更深的鄉土眷戀。
秀溪村副書記 李成英:“制糖是我們村古老的產業,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了,我們現在為什么要展示,就是想把制作的工藝流程重新展示出來,讓大家看紅糖是怎么熬制出來的,把糖文化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