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城,即泉港峰尾。
一個包括村莊、田園、山水在內,地域面積僅11平方公里的小鎮,何來的城?然而,歷史上這里確實有過一座城。
峰尾鎮原屬惠安縣,負山控海,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據惠安的有關典籍記載,明代這里設巡檢司,負責稽查往來行人,打擊海上走私,緝捕盜賊等事項。由于當時倭寇猖獗,這里常受侵擾,為了保一方平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峰尾筑起了城垣(與本縣的崇武古城建于同一年)。峰尾城初時“垣周圍一百五十丈,厚一丈二尺,高三丈,窩鋪凡八,南北辟二門,建樓其上,城中各有營房三十間,以居弓兵”。按一丈等于3米計算,峰尾城的周長大約450米。明嘉靖四十四年(1465年)擴建,城垣周長增至三百丈,即900米。城里設演武場、悍寨、兵馬司,城外配置煙墩烽火臺。城因兵雄,倭寇從此未敢輕犯。明隆慶年間,峰尾司江吉泰曾為之題詞:“鎮海永勝,鎮峰永全。”這座為防范倭寇的侵擾而建的小城,五百多年后(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又因日寇的狂轟濫炸,加上其他的原因而不復存在。
峰尾城垣雖然被毀,但舊街區尚存,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
這里的街道比較狹窄,一般在兩米左右,有中街、東街、西街、南街、半面街,等等。老街上還保留著一些舊店鋪,門面大多是木制的。此外,有洄瀾書院、永全社、進士第、南門遺址、雙貞牌坊等古跡以及一小段殘破的舊城墻。北門邊的那座兩層“觀海樓”,能讓人引發登高望遠、以觀滄海的情趣。城外的圭峰塔,是峰尾海洋文明的象征性建筑。據記載,始建于元代,即在盧氏名門、著名詩人盧琦出生之前就有了。此塔為石砌重檐樓閣式建筑,三層,高6米,底座實心。第一層設塔龕門,室內正中石壁有一菩薩浮雕。右壁勒《重建圭峰塔記》,門邊鐫一聯:“作東南巨鎮,起海國文明。”第二層門楣刻“圭峰塔”三字,塔頂置葫蘆剎。圭峰塔屹立海邊,為過往船只指明航向,堪稱是古代的航標。
塔下的海灘上,有口古井,稱“仙龍甘井”。漲潮時,井水溢滿,退潮后,井水依然甘甜。因船帆漂染需要用淡水,所以挖了這口井,它從一個側面證明,這里曾是古代的造船基地。
峰尾古城,重教興學的傳統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古代這里辦學的形式很多,有家塾、義齋、鄉學、書院,等等,文風鼎盛,出過許多人才,有些還高中進士,當了官(都是清官好官)。如宋代的盧仁、盧瞻、劉鏡,元代的盧琦,明代的盧杲、盧昺,清代的劉章天、劉汝文、劉大用、劉君南,等等。劉鏡是朱熹的高足,也是朱熹的得力助手。朱熹曾專程到峰尾看望這位學生。劉鏡以一碗大麥粥,一碟生姜,一碟豆豉,一碟土卵(當地的一種灘涂海產),兩杯白開水,款待老師。朱熹不僅不嫌其寒酸,反而大加稱贊。他對隨行的人解釋說,劉鏡此舉體現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境界很高。“劉鏡宴師”也因此成了千古美談。此外,還有元代的盧琦。詩名與政績相當突出,《元史·良吏傳》列舉了十八人,他是其中之一;清代《元詩別裁集》稱他的詩在“三十大家之上”,堪與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韋莊比肩。
游峰尾古城,另一個深刻印象是這里有座義烈廟。義烈廟也稱“姑媽宮”,供奉的神靈原是當地的一名女性,叫劉益娘。因為她生前善于觀察天象,經常點火為號,為過往漁民和船民引航,排憂解難,從而深受老百姓的敬重,死后被奉為神,稱“義烈祖姑”。“義烈祖姑”與湄洲媽祖一樣,也是海上女神。她的信眾不只限于當年的惠北(今泉港),海內外的許多地方都有“姑媽宮”,香火很旺。作為祖廟的峰尾姑媽宮(義烈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當地紀念“義烈祖姑”的各種習俗與活動也成為一種民間文化,被傳承下來。
峰尾古城雖小,卻歷史厚重,值得一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