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和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泉州市泉港區積極促進企業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綠色產業、新興產業,增強發展優勢。
近日,記者到泉港區的多家企業采訪,探尋其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循環利用 壯大產業鏈
石化產業是泉港區的支柱產業。經多年發展,泉港石化園區已發展成以聯合石化1400萬噸/年煉油和110萬噸/年乙烯的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入駐企業54家,擁有乙烯、丙烯、丁二烯、苯、對二甲苯等7條產業鏈的石化產業基地,實現產業鏈“內循環”和原料“隔墻供應”。2023年泉港石化主營業務收入1083億元,連續11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20強,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工業百強縣(區)。
“基于石化產業的上游優勢,我們進一步做好產業的強鏈、補鏈,引進下游的高附加值項目,延伸開發下游產業,培育發展產業鏈完善、種類齊全、附加值高的高端石化產業集群。”泉港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
林德二氧化碳有限公司是石化產業的下游企業,這家高科技企業專門從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公司主要回收二氧化碳尾氣,年產6萬噸液態二氧化碳產品,相當于再造一片7800畝森林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林德公司總經理林寶山說。
作為聯合石化的下游企業,林德公司通過“吃掉”上游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二氧化碳,采用原料氣脫硫、變溫變壓吸附、中壓液化、凈化提純等技術,生產出純度達99.98%~99.99%的液態二氧化碳。“這些液態二氧化碳產品主要供給造船、充裝加氣站、消防器材制造、冷鏈干冰制造、實驗室科研等領域使用,年產值近2000萬元。”林寶山說。
互為原料、互為市場,就地“吃干榨盡”副產資源,不僅可提升產品附加值,還能實現多方共贏。在泉港石化工業園區,記者注意到,像林德公司這樣的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推動綠色清潔生產的企業,并不鮮見。
走進泉州豐鵬環保科技公司廠區,只見工人正忙于處理從上游石化煉油企業回收來的廢催化劑。在催化劑處理生產線,這些廢催化劑經產線工藝處理后轉化為含釩、含鉬產品。
“我們與石油化工煉化企業合作,將其報廢的催化劑中的稀貴金屬提取出來,經除碳、焙燒、浸出提取等操作,循環再利用,生產出貴重金屬制品等。”豐鵬環保公司總經理肖宇通介紹,目前,廢催化劑綜合利用項目每年可處置和利用廢催化劑3.8萬噸,處置廢催化劑近百種,提取的產品被廣泛應用于特殊材料、催化劑制造等行業。
廢氣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減排、余熱變寶再利用……泉港石化工業園區內的一家家化工企業在循環利用、節能減排上新意不斷,形成以煉油乙烯為龍頭,以有機原料、合成材料、精細化工、橡膠和塑料制品等石化產業鏈為特色的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群,綠色產業鏈不斷發展壯大。
如今,在泉港區,發展與環保相互成就。泉港區石化總產值連續5年超千億元,節能減排也交出漂亮答卷:石化園區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高達93%,年減排二氧化硫和氨氮等氣體10760噸、固廢6.28萬噸、廢水455萬立方米……
賽道拓新 發展多元化
近日,省政府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其中,泉港區開始試水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找尋發展新賽道,打造發展新優勢。
在位于泉港區新材料高新園區的泉州清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中心”,記者見到,一條動力蓄電池梯次回收生產線正高效運轉。
清能公司是一家從事新能源汽車廢舊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的高科技企業,主要回收運輸企業的整車廠退役動力蓄電池,經挑選分類,再進行重組、梯次利用。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平均壽命一般為5~8年。電池回收后,我們先是對其進行拆解,再對其電池模組及電芯進行全方面檢測,科學判斷其循環壽命和可再使用性。如符合梯次利用的,則對其重新設計,改制成電池新產品,廣泛應用于低速電動車、環衛機械、二輪車等。對不能再用的電池,會流轉到下游企業,最終做報廢處理及材料提煉處理,形成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閉環。”清能公司副總經理陳彬煌說。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紅火,動力電池回收及利用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據全國汽車流通管理信息系統預計,到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超過60GWh,市場規模達百億元。
瞄準回收利用的大好機遇,2022年,清能公司落戶泉港區。“目前,一期項目已投用智能化、柔性化退役動力蓄電池回收梯次生產線,年處理量達5000噸退役動力電池。”陳彬煌介紹,公司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合作,推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下一步,計劃投資5000萬元完成廠房擴建和設備導入,加強與電池領域上下游企業合作,將梯次利用年處理能力提升到8000噸。目前公司已進入工信部關于舊電池回收的“梯次利用”白名單,入選2023年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
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經濟……泉港經濟正逐綠前行。今年以來,藍海博達分布式光伏項目、省級氫能示范基地、盛屯集團新能源材料項目等一批綠色制造項目先后布局泉港區。
走進福建省百川資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件件用廢棄飲料瓶加工而成的環保產品綠意涌動。這些產品原材料都是來自可回收聚酯塑料瓶片,目前該企業已建成6萬噸紡絲和2.8億碼拉鏈示范生產線,擁有1000種顏色可供客戶選擇,產品銷往國內外眾多知名品牌公司。
眼下,泉港區正聚焦8大新興產業和9大未來產業,培育和推動一批企業向“小巨人”“獨角獸”邁進,積極對接能鏈控股公司儲能電池及充電樁研發等4個總投資91.63億元的重大項目,持續發力打造多元發展、多點支撐的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
?。ǜ=ㄈ請笥浾?李向娟 通訊員 郭菲凡 林弘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