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6日訊 東街菜巷深處,一間低矮的瓦房,住著48歲的吳章義和43歲的吳章禮兩殘疾兄弟。
兩人都因意外致殘,仍沒有結婚,蝸居在這棟40多平方米的舊房。這棟土木結構的老房子并不是他們自己的,而是原來單位的公租房,原先一家子一住就住了半個世紀。父親過世得早,母親跟著小兒子過,這個家里剩下兩兄弟相依為命。
小廚房屋頂為防漏雨,用鐵皮補
每次下雨,屋子里的地板都被浸濕,因為雙腿殘疾而行動不便的兩人,走得更加小心翼翼。得知海都互助會的“暖居”特別行動后,鯉中街道東華社區希望能幫助這對兄弟倆解決房屋漏雨問題,讓他們以后的每個雨天,都住得舒服些。
意外致殘 兄弟倆獨守舊房
兄弟倆的家很不起眼,走進菜巷往里直走,門口在賣拖把的那家就是了。
這個家住過3代人,他們奶奶也曾住過,他們三兄弟從小也生長在這里。30年前,44歲的父親就因病過世,這個家也就衰弱下來。
哥哥吳章義說,父親原來是泉州糖廠的燒鍋爐職工,父親過世時,他才15歲,就到糖廠做臨時工。在一次建筑施工中,他從二樓的竹架處摔下來。“人剛開始還好好的,過了一年多,腿腳就變形走不動了。”醫生說,那是因為他摔傷了神經,又頻繁洗冷水澡給害的。生病后,吳章義繼續留在廠里做掃地、燒水等事,直到35歲那年,工廠倒閉,他便失業至今。
2000年,弟弟也不慎從電動車上摔下,摔壞了髖骨,走路時只能緩慢地挪著步子,平時也很少出門,已經有六七年沒工作了。
屋頂破漏 兄弟倆的煩心事
哥哥每個月能領360元的低保,弟弟沒有低保。弟弟想法子,在門口賣拖把、掃帚、老鼠籠等日常用品,每天最多賺10元。“前幾年買的人還多一些,現在買的人很少了。”
為了省錢,兄弟倆每天只吃2頓飯,早上喝一袋1毛錢的茶包,中午和晚上常常就吃稀飯。晚上,看一會兒電視,到7點兩人就各自上床睡覺,日子過得簡單、無聊。
生活拮據還不是最讓兄弟倆煩惱的,最煩心的是房屋漏水問題。這40多平方米大小的房子,兩間臥室,一個廚房,大門上的屋頂塌陷,只能勉強用竹竿、木板支撐著。一旦下雨,雨水就從瓦縫、墻角滲進來,弄得地板濕漉漉的。兄弟倆腿腳不便,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摔倒。
“以前我腳還行的時候,我都會爬上去自己修。”吳章禮指著他房間的屋頂,上面有一些修補過的水泥印記,“如果真的有人可以幫我們修一修,那就太好了!”(海都厝邊記者 張帆 夏鵬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