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1日訊 阿肥其實并不肥,就是人有點憨憨的,但很愛笑。街坊鄰居們都認識這個30歲出頭、身高不足1米7的憨小子。鯉中街道和平社區工作人員說他智力有缺陷。
阿肥的父親早死,母親5年前過世,唯一的姐姐也嫁出去了,留下他一個人生活。守著一棟幾十平方米大小的古厝,阿肥過得并不容易。房屋年久失修,屋頂漏雨很嚴重,但阿肥付不起高昂的修補費用,每晚勞作到深夜,卻連一個溫暖的窩都沒有。
阿肥的房間屋頂漏雨,床的上方只好用雨布遮著
這也是和平社區工作人員們的心頭事,“這種土木結構的老房子修起來不容易,社區經費有限,實在有心無力”。但社區一直希望,能有愛心人士來幫幫阿肥,讓他住得暖和些,冬天不會挨冷受凍。
深巷老屋
一個冷清的房
阿肥家的老房子坐落在南俊路承天巷的一條支巷里。小巷逼仄,但深邃幽靜,每次淋過雨,路面上濕濕的,雨水從年久的土墻上帶走些許黃土,經年累月,風吹雨打,土墻依舊牢固,卻已斑駁。這片土墻據說從清代就筑起來了,老房子住了幾代人,如今傳到了阿肥的手上。
阿肥有自己的名字,叫陳明聰,他鄰居有一戶人家也姓陳,戶主陳老伯說,他和阿肥算是同一個祖宗的,“你看這片古厝連在一起,住著好幾戶人家,但原先都是一個祖宗。”
順著陳老伯手指的方向,從隔壁3樓往下看,阿肥家和陳老伯家就隔著一堵墻。但是陳老伯家的屋頂早就鋪上了防水的水泥板,而阿肥家依然是褪色的紅瓦,有幾處已經破成碎片,有的地方還塌了。
“這些都是老房子了,漏雨很厲害。”陳老伯搖搖頭說,自己家前些年花了幾萬元裝修過,不然這樣的老房子,很難住人。陳老伯可憐有點智障的阿肥,常來看他。“現在這房子就他一個人住了,家里冷冷清清的。”
臨近中午了,家家戶戶的廚房正是熱鬧時,阿肥家房門緊閉,靜悄悄的。
自力更生
堅持打工養活自己
陳老伯帶我們敲開了阿肥的家,阿肥剛睡醒,憨笑著說自己睡過頭了,他說話嗓門特別大。
屋里有一個廚房,設施簡陋,一個木制的柜子、一張小桌子,桌子上放著電磁爐和鍋碗瓢盆。阿肥會自己做飯,但不是很常做,因為他每天都會到少林路附近的一家工藝廠里做手工,廠里包吃,每個月能拿到400多元。這讓阿肥感到滿足,加上每個月能領到400多元的低保金,至少能吃飽了。出嫁的姐姐有時會過來看他,幫他打掃衛生。
因為睡過頭,阿肥曠了一早上的班,他說,廠家對他挺好,但不能一直不去上班,“不工作哪有吃的?”阿肥又憨笑起來。
說話間,阿肥開始忙做午飯。他從冰箱里拿出前日從承天寺討來的素齋面,用筷子挖出一塊,倒入鍋里,再切幾片姐姐帶來的姜片煮,就算是一頓午飯了。剩余的小半碗,是他的晚餐。
熱好了齋面,阿肥端到房間吃,一邊坐在床頭看電視。電視很舊了,只能接收兩個臺,一臺是福建新聞臺,畫面勉強還能看清楚,另外一臺幾乎是雪花了。
屋頂破漏
落雨聲伴他入眠
陳老伯說,幾年前曾有媒婆找到阿肥家,想給阿肥介紹個殘疾的姑娘,但一看到阿肥家徒四壁,房子又破破的,給嚇跑了。
阿肥的房間陰暗潮濕,床上方的屋頂漏雨比較嚴重。隔壁的房間原是母親住的,母親過世后,便堆放雜物。母親原來的房間是漏雨最嚴重的,屋頂一處凹陷得厲害,瓦片隨時都會掉下來。除了兩個臥室,廚房也會漏雨。
不到100平方米的老房子,漏雨的地方有好幾處。每次下雨天,阿肥就找來大臉盆放在地上接水。夜里睡覺時,雨水滴答滴答落在床頂防水油布上,雨聲伴著阿肥入眠。
“最好是能請一個師傅來看看,算一算得花多少錢,質量要好,包工又包料的!”社區工作人員說,這樣的老房子要大修恐怕不可能了,只能補補屋頂,至少不會漏雨。
阿肥屬狗的,今年才33歲,未來的日子還很長。但房子破成這樣,他還得受多少冰雨來襲的苦呢?(海都厝邊記者 張帆 田米 文/圖)
愛心通道
昨天下午,和平社區專門請了專業施工隊到阿肥家查看房屋,最后給出了初步的報價:7000元左右。比起前幾個需要修房的厝邊,阿肥家房子要大一些,修葺的難度也更大,因此價格更高。
如果您有意幫助阿肥,請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告訴我們!您也可以通過關注“海都互助會”微信服務號,留言并留下您的電話號碼。
海都報愛心賬號:6228-4806-8290-8796-910
(中國農業銀行泉州市分行,戶名謝亞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