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下工地垃圾堆積已有半年
北迎賓大道項目工地被指是垃圾源頭之一;養殖戶劉錦樹是“搭便車”造了路;對此,施工組負責人否認。
閩南網11月6日訊 “那片被破壞的灘涂,正是在洛陽古橋的保護范圍內,今年5月份,我就發現了,曾到各部門反映過情況,沒想到,還是制止不住。”昨天上午,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主任吳藝娟看到海都報報道后,也來“曝料”說,希望這次的報道能推動執法部門采取實際行動,恢復原貌。
泉州灣河口濕地是全國少有的自然保護區,此處的洛陽新橋和洛陽古橋之間,原本是一整片美麗的灘涂。最近一個月,卻被人為填出一條“路”,將這片灘涂一分為二。事件曝光后,引起多部門關注(泉州灣河口濕地遭填灘造路 工程車進出紅樹林被蠶食)。
昨日,海都記者繼續追訪,有人指出,造路使用的建筑垃圾,部分來自北迎賓大道的工地。對此,北迎賓大道項目指揮部施工組負責人否認稱,工地回填的垃圾都在經過審批的紅線范圍內。
【知情者說】
橋南社區村民劉阿伯:
新橋下的建筑垃圾,把灘涂占了20多畝
昨日上午10點半,記者再次來到洛陽橋畔,剛好是漲潮時間。這里原本應是一整片灘涂,遇漲潮時,則是一整片碧波蕩漾的水面,可是現在,水面被一條從洛陽新橋中段延伸而來的、土黃色的“路”,一分為二,十分礙眼。
橋南社區村民劉阿伯說,村里世代都有人在這里養海鮮,沒聽說過一定要破壞灘涂,才能保護養殖的魚蝦。如今,承包給養殖戶,出現這樣一條“路”,“確實有點不應該”。他投訴道,洛陽新橋下,有一大堆土方和建筑垃圾,把灘涂占了20多畝。
“這里怎么多了個碼頭?”昨天,在泉州洛陽古橋中亭,安徽人王先生給老鄉介紹景點,突然發覺這里與他半年前來時相比,有些不對。再一細看,原來是用建筑垃圾填出來的一條“路”,“真是破壞風景!”
市文管所主任吳藝娟:
今年5月就反映過情況,可就是奈何不得
昨天上午,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主任吳藝娟“曝料”說,今年5月份,她就接到了工作人員報告,說洛陽江面出現一些土方和建筑垃圾。“我馬上趕過去看,建筑垃圾主要集中在新橋下面,還沒現在這么多”。
吳藝娟說,作為洛陽古橋的業主單位,市文管所沒有執法權,她于是向文保執法部門、濕地保護區管理處、洛江區文體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等多個部門反映了情況,希望能夠有人出面制止。
結果讓她很失望。“其實都查得很清楚了,一個是北迎賓大道項目工地,一個是養殖戶,就是奈何不得!”按照洛江區文體局的要求,肇事方應該把被破壞的灘涂恢復原貌,但是最后的執法力度卻讓人心寒——不僅國慶節前就被發現的白色沙袋,至今還在,而且,要怎么把高達2米多的“路”挖掉,“想想就頭疼,只能干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