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習俗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就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庭院里設下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絕對不能少,而且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2014年中秋國慶請假拼假攻略】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張燈結彩,出售時令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亦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高臺觀月,一些富貴人家,則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月餅、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還逐漸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習俗。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農家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吃月餅
我國城鄉百姓都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聯系在一起,象征家人團圓。
月餅最初是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也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同時,人們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幸福,月餅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用以聯絡感情。
閩南中秋節特色習俗
從古至今,閩南人怎么過中秋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閩南獨具特色的民俗,中秋風俗主要起源于泉州,慢慢發展到閩南一帶特色了!
●蒸番薯芋
包金包銀護子護孫
中秋前后是番薯芋成熟的時候,古代泉州人以其為中秋的必食品。原來,地瓜是金黃色的,而芋頭是白的,被閩臺寓為“包金包銀”。
另外,“芋”在閩南話中和“路”、“護”諧音,方言諺語中有“食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出路)”的說法。此外,芋頭往往是一顆“芋母”就能種出一窩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孫”,諧方言音“護子護孫”,因此,中秋團圓時吃芋,還有著庇佑子孫、人丁興旺大團圓的美好寓意。泉州老教師傅孫義則說,相傳元末農民起義時,推翻蒙古族的殘酷統治者,砍下敵人的頭來祭祖,后來,人們用檳榔芋頭和番薯作為替代品祭祖。泉州海交館李玉昆研究員說,還有一種傳說,是戚家軍挖芋頭充饑,終大敗倭寇,時值中秋,從此沿海中秋節多吃甜芋以紀念勝利。
●游筍江
筍江泛月詩意濃
古代泉州人有中秋月夜結伴坐船游筍江的習俗,稱為“筍江泛月”。泉州海交館李玉昆研究員介紹,臺灣各地中秋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即大家歡聚一起飲酒賞月。《臺灣府志》記載臺灣過中秋,祀當境土神,春祈而秋報也。
●偷菜偷蔥
“偷蔥嫁好夫,偷菜配好婿”
泉州民諺中有“偷蔥嫁好夫,偷菜配好婿”的說法。因此,還沒出嫁的姑娘可以在中秋夜象征式的摘別人家的菜,而沒有人會去責怪。
●燒塔仔
孩子邊玩邊吃
晉江吳先生介紹,過去中秋,閩南孩童有燒塔仔的習俗,撿瓦片,疊塔仔,蓋到七層就不會再往上高了。掃來樹枝樹葉放進塔中燒,燒得通紅通紅的,如今可是很難得一見了。據說,“燒塔仔”的習俗相傳源起元朝末年,當時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便相約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從此,“燒塔仔”便成為中秋習俗相沿下來。
●牽水藏
漁民祭祀“好兄弟”
晉江圍頭,每到農歷八月十五,流傳著一種“牽水藏”的習俗。原來,過去出海捕魚的漁民不幸遇難后,親人為了超度死者的魂靈,就用一種紙糊的竹籠,放在海水中浸泡,直至3個竹籠都牽引破了,才代表超度儀式已經結束。
●聽香
夜里聽香解心事
“八月十五,聽香吃芋”,其中這“聽香”說的就是中秋夜的一個習俗。所謂聽香,就是在中秋節夜間到自己鋪境內的土地廟或其他廟宇,以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禱告,然后手持爐香走到人群喧嘩之處,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以此句話為依據,如同“測字”一樣,具有游戲的意義。
中秋博餅
博餅,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傳承且特有的中秋傳統民俗活動,除了賞月吃月餅之外,閩南地區的人民更喜歡用博餅來共度中秋佳節,而博餅的規則和方法又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難度有點大,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博餅,這個閩南特有的習俗。
中秋博餅是廈門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于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在閩南南安、晉江、石獅、安海有些鄉鎮也流傳著的中秋節奪狀元餅的習俗,其玩法與規則基本相同。在廈門,中秋賭餅也已成為一種商業活動和大眾游戲[1]。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風物志》記載:在廈門、金門一帶,及泉州、漳州部分地區,中秋節有“奪狀元餅”的習俗。在臺灣中部和東部地區的一些城鄉,至今還流行中秋博狀元餅的習俗。廈門特有的博餅活動帶動了對岸的金門縣,金城鎮吳厝社區發展協會每年慶祝中秋社區聯歡晚會,都有博狀元餅大賽。
如今中秋習俗,遠不如舊時盛行,祭月拜月活動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唯獨吃月餅,仍很盛行,把酒問明月,慶賀美好生活,為遠方的親人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