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土樓共有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獅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將近一半。目前,大部分土樓保護現狀堪憂,常年無人管理和保護,處于自然衰敗狀態,存在嚴重的消防隱患。
“省”字號土樓淪為雞舍鴨棚 泉州土樓盼新生
泉州最古老的土樓安溪聚斯樓
如果說永定、南靖的土樓是鑲鉆的銀盤,那么泉州的土樓就猶如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各個角落。雖然同是先祖們留下的寶貝,但如今無論是名氣、保護和開發,他們卻有著“天壤之別”。
歷經約20年的考證,泉州市文管所日前公布了一份調查數據:泉州總共有土樓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獅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將近一半。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多座泉州土樓,發現他們的保護現狀堪憂,大部分土樓常年無人管理和保護,處于自然衰敗狀態,保護已刻不容緩。
他們或被現代建筑包圍,或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存在嚴重的消防隱患……記者走訪3座同屬省級文保單位的泉州土樓,發現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泉州的每一座土樓,都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說起祖上建樓的榮耀,每一座土樓的后人都無比自豪。但時至今日,泉州的大部分土樓無論是否文物保護單位,基本都處于自然衰敗狀態。
日前,記者分別走訪了3座屬于省級文保單位的泉州土樓——永春巽來莊、安溪聚斯樓和南安聚奎樓。即使這些在文物專家眼中“保護得比較好”的土樓,保護現狀依然很尷尬,一些土樓的木結構仍在腐朽中,還有一些土樓存在很大的消防隱患。永春巽來莊的一些房間,甚至被土樓居民當做雞舍鴨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