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土樓養著雞鴨,有的甚至成為雞舍鴨棚。
專家說法
那么,泉州土樓與永定、南靖的土樓相比,到底有沒有自己的特色?日前,記者分別邀請了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和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館員黃真真予以解讀。
閩南傳統建筑的一朵“奇葩”
陳建中說,除了安溪龍涓的幾座圓形土樓外,泉州的大部分土樓為方形樓,而永定、南靖的土樓也以圓形為主。
陳建中認為,泉州與永定、南靖的土樓相比各有特色,分別代表著各自的建筑技藝。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聲名顯赫,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泉州土樓與閩南古大厝的建造工藝息息相關,土樓也屬于閩南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土樓的彩繪、雕花、斗拱等,都飽含著閩南傳統建筑的特色??梢哉f,泉州土樓是閩南傳統建筑的一朵“奇葩”。
黃真真也認為,泉州土樓體現了閩南建筑的特色,例如永春巽來莊外邊看是一座土樓、里邊卻“藏”著一座古大厝,土樓的石雕、木雕等都很有“閩南味”。
陳建中還認為,泉州土樓建筑在防御方面有很強的科學性,值得當世借鑒和研究。同時,土樓對各個時期閩南的社會生態、家族文化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僑胞和臺胞的“精神家園”
“泉州的很多土樓還屬于涉僑、涉臺的文物,許多土樓的后人如今已移居臺灣或東南亞國家?!秉S真真說,對于這些土樓的后人來說,土樓不但是他們的“根”、“精神家園”,也是他們尋根謁祖的活動場所。這一點也在記者的采訪中得以證實,例如安溪西坪鎮的聚斯樓,如今樓主的后人只有1000多人住在當地的村落,但有3萬多后人已移居臺灣臺北等地。
此外,泉州的不少土樓還有僑胞和臺胞的“身影”——這些土樓曾是由僑胞或臺胞出資維護的,即使他們已離開泉州,但心中的掛念始終未斷。
不過,泉州的土樓與永定、南靖等地的土樓相比,在開發旅游方面也有一定的劣勢,主要是因為建筑過于分散,給保護或開發專題旅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