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6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希望今年或者未來,我也能找到自己的族譜。”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臺灣臺中閩王紀念館(王氏宗親會)負責人王桂明在泉州尋根的過程中,幫助許多臺胞找到了祖籍地。26日,他將自己收集到的8冊涉臺譜牒捐贈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圖為捐贈儀式
時值第五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舉辦之際,來自大陸、臺灣和海外的嘉賓捐贈涉臺譜牒、兩岸家書、古籍、照片、證書等珍貴資料,更有臺胞借此機會返鄉謁祖,共敘兩岸親情。
尋根這條路,王桂明已經走了13年。在他的記憶中,爺爺一直牽掛著海峽對岸的家鄉。2011年,王桂明特意從臺灣趕到泉州參加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譜牒展,想借助展會的力量找到王氏族譜。因留存下來的資料有限且模糊,留給王桂明的只有“福建泉州府清溪關”這幾個字眼,即現在的泉州安溪縣。想憑借有限的線索尋根,無異于大海撈針。
圖為王桂明的收藏證書
雖尋根未果,熱心的王桂明反倒幫其他王氏,甚至是其他姓氏的臺胞找到了族譜。每每回想這些團聚時刻,他都非常感動。王桂明坦言,正是這份感動,讓他不停奔走,想幫助更多的人找到“來處”。
“我有失散的命運,想要創造更多團聚的歷史。”臺灣收藏家田圻暢如是說。
此次,他捐贈了兩岸家書180余件,兩岸同胞書信往來正副本等資料70余份。77歲的田圻暢回憶說,父親當年在臺灣參軍,自己直到31歲才與之相見。他用了幾十年時間,經手了10000多封家信,為兩岸700多個失散家庭的重逢牽線搭橋。令他沒想到的是,在泉州有這樣一座博物館,把兩岸的家書和家人聯結到了一起。
在臺灣博物館原館長施明發和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協助下,臺灣彰化縣福興鄉田洋仔33世梁氏前祝公派后裔回到泉州謁祖,分別是39世梁江南、梁傳繼,40世梁祥賢以及41世梁孟哲。
圖為梁孟哲、梁傳繼、梁江南與梁祥賢
參觀新版《閩臺緣》主題展
今年69歲梁傳繼告訴閩南網記者,他于去年主持修繕了族譜,并成功與南安翔云鎮東山村的梁氏宗祠對接上了。根據記載,200多年前,梁氏33世祖先從泉州遷到臺灣,當時寫的是清朝的地址“福建省南安縣廿八都象運鄉東山村”。
“想看看祖先生活過的地方,想知道他們為什么要到臺灣開荒,又為什么會在彰化福興鄉居住。”作為新版《閩臺緣》主題展覽的首批游客,梁祥賢在展館內找到了答案。他說,如果還有人懷疑自己從哪里來,可以到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看看。
梁祥賢在上海工作了23年,兒子梁孟哲就出生在上海,其目前在武漢大學修讀歷史。梁孟哲說,因為從小就聽長輩們講泉州的故事,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就有莫名的親切感。在大學里,他學習了文化遺產傳承與數字人文等課程,希望將來能利用新技術為家族傳承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昨日,他們三代四人到東山村去謁祖,在宗祠與宗親們見了面。當族譜上的清朝地址變成了現實,當紙面上的歷史與現實重合,素未謀面的親人很快熱絡了起來。
“他們拿出了自己的族譜,我們在上面找了祖先的名字,他們是我們失散多年的親人。”梁傳繼欣慰地說,血濃于水的親情和歷史,是永遠不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