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9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通訊員 魏狄梵)今日上午,泉州市召開“惠民生 補短板”專項行動泉州市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新聞發布會。泉州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童華君介紹氣象局落實“惠民生 補短板”專項行動所取得的成效。
新聞發布現場
完善基礎能力建設 防災減災取得成效
童華君介紹,全市基層臺站基本完成升級改造,綜合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升級完善天氣雷達監測網,完成晉江紫帽山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雙偏振升級改造,在南安、安溪、永春、晉江等地組網建設X波段雙偏振相控陣雷達4部,有力提升泉州市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
在全市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城市內澇等災害高發易發區域加密建設氣象觀測設施,目前已建成區域自動氣象站291個、各類專業氣象服務觀測站64個,形成鄉鎮全覆蓋、平均間隔6.7公里,重點災害防治區域4.5公里的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網,自動氣象站觀測資料可用率達99%以上,氣象災害監測率得到顯著提升,綜合觀測評估指標全省第一。
泉州市氣象局開發“泉州氣象”微信小程序,實現監測、預報、預警、便民服務信息一站式獲取,一頁天氣全掌握。近三年有效應對12個影響臺風、20場暴雨、58次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過程,《精準預報服務助力我市防御臺風“杜蘇芮”》入選應急部“良好實踐案例”。
組建7支人工影響天氣火箭彈作業隊伍,建設地面煙爐人工增雨作業點17個,近三年共組織開展作業288次,在服務農業生產、水庫蓄水保供、抗旱救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森林防滅火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泉州市氣象局堅持融入大局、主動作為,建設“人民滿意”氣象,聚焦縣域特色,推進“一縣一品”研究型氣象業務,有序開展德化旅游、安溪茶葉、石獅漁港、惠安臨港能源、晉江民營經濟、南安流域治理、永春特色農業等專業氣象服務。
打造安溪智慧茶葉氣象樣板,全省率先開展安溪鐵觀音茶葉氣候品質認證,連續5年為47家茶企開展58批次認證,成立安溪中國烏龍茶研究院。深化農業氣象科技研究,聯合福建農林大學成立全省首個蘆柑氣象科研站。
打造氣象+文旅品牌,推動氣象文化與閩南歷史人文有機融合,建設九日山海絲氣象文化示范點,閩南氣象諺語入選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全省率先推出高山旅游景觀預報服務產品,雨霧凇、云海等預報準確率達9成。助力德化、安溪獲評“中國天然氧吧”,九仙山景區列入全國首批“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19個鄉鎮(景區)獲評“清新福建 氣候福地”。
此外,泉州市氣象局打造“泉天精采”數字氣象平臺,推進新型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組建五支創新團隊從氣象景觀、雷達應用、數值模式、氣象服務和海絲氣象文化等方面深耕細研,強化科研成果轉化利用。市氣象局被評為“全省高山氣象特色景觀服務中心”,高山氣象景觀自動分級判別和預報技術獲省氣象局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萍紕撔鲁晒粩嘤楷F,省部級課題2個,發明專利1個,實用新型專利14個,軟件作品著作30項。
《預案》將提升泉州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今年6月11日,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實施《泉州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
據了解,《預案》包括總則、組織體系、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與重建、應急保障、獎勵與責任追究、預案管理、附則等九個章節。
泉州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黃西洋介紹,修訂后的《預案》充分考慮分災種、分類別防御實際需要,明確各成員單位針對不同氣象災害種類的應急處置職責分工。如臺風、暴雨、干旱等氣象災害事件引發的水旱災害應對工作,由泉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按照《泉州市防汛抗旱防臺風應急預案》負責指揮應對;雪、寒潮、霜凍、冰凍等低溫天氣災害,由市減災委員會按照《泉州市低溫天氣應急預案(暫行)》組織應對;氣象災害引發重大以上地質災害,由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按照《泉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指揮應對;海上大風災害的防范和救助工作由市海洋漁業局、泉州海事局、市海上搜救中心以及其成員單位按照職能分工負責;氣象災害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工作,按照《泉州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相關規定組織實施。
氣象災害現場應急處置由災害發生地人民政府或相應應急指揮機構統一組織,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包括組織營救、傷員救治、避險轉移安置、及時上報災情和人員傷亡情況、分配救援任務、協調各級各類救援隊伍等行動,查明并及時組織力量消除或規避次生、衍生災害和隱患,組織公共設施的搶修和援助物資的接收與分配。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過程中,災害發生地人民政府或相應應急指揮機構要及時組織相關單位對重大氣象災害的影響范圍、影響程度、發展趨勢及應急處置進度進行評估,為進一步做好應急處置工作提供依據。必要時,在確保基本公共服務及必要的應急力量前提下,采取停工(業)、停產、停課、休市等措施。
下半年天氣預測 應急聯動機制完善
在記者問答環節,童華君介紹,今年以來,泉州市經歷2個影響臺風、1次寒潮、7次暴雨、2次高溫過程。今年1~7月,全市平均氣溫20.4℃,比常年偏高0.6℃。全市平均降水量為1115.2毫米,較常年偏多一成。7月下旬臺風“格美”給我市帶來嚴重風雨影響,“格美”暴雨具有持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累計雨量大、極端性強等特點。
今明兩天高溫天氣仍是主旋律,部分鄉鎮最高氣溫可達35℃,午后尤其是山區易出現熱雷雨。11日起高溫天氣趨于結束,低層轉偏南氣流影響,多降水過程。其中14~15日降雨較為明顯,部分地區有中雨到大雨。
下半年,預計8~9月總降水量偏少1~2成,可能出現夏季氣象干旱,需做好蓄水防旱工作。氣溫偏高,高溫日數偏多,極端最高氣溫偏高,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過程的概率較大,需關注高溫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秋季(10~11月)總降水量接近常年,氣溫偏高。
臺風方面,預計8月影響臺風有1個,出現在月底的可能性大;9月1~2個,遭受秋臺風(10月及以后)登陸或影響概率較高,需嚴防強臺風的不利影響。
泉州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中鵬介紹,泉州市持續優化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泉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和泉州市氣象局已聯合印發進一步完善“1262”氣象防汛聯動機制通知,制度化落實氣象部門提前12小時、6小時、2小時發布精細到鄉鎮的強降水預報預警和市防汛辦防御暴雨“三級風險應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