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吳圳烽 文/圖)眼下正值陽春三月,田間地頭里春耕備耕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在今年的春耕生產種植過程中,新質生產力正在推動傳統農業創新升級,智能新型農機被廣泛應用,廣袤田野上滿滿“科技范”。
春耕農忙,田間一片欣欣向榮
無人駕駛拖拉機亮相 工作效率提高10%到15%
19日,記者來到泉州南安水頭鎮樸一村的一處農田,伴隨著引擎轟鳴聲,多臺大型拖拉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平整土地,其中,有1臺是無人駕駛拖拉機。據悉,該設備裝載了北斗導航功能,只需設置好航線,就能把控作業行進路線,行距和深淺也都能保持一致。
無人駕駛拖拉機
現場無人駕駛拖拉機與傳統拖拉機開展了一場“較量”,兩臺機械同步開展土地平整工作,記者發現無人駕駛拖拉機行走、掉頭、轉彎更加自如流暢,留下的轍痕平行筆直,翻出的土壤間隔均勻,相較于傳統拖拉機有著明顯優勢。
無人駕駛拖拉機使用了北斗導航系統來制定作業路線
“這個無人駕駛操作我用得很熟練了,開了這么多年農機,感覺種地真是越來越輕松了。你看這路線多精準整齊,人工開很難達到這效果。”泉州市金大地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鐘輝一邊操作顯示屏,一邊興奮地說。據他介紹,無人駕駛拖拉機不僅能免去拖拉機手的勞動力,有效減少了人工操作的誤差和疲勞。更重要的是,耕種效果有了保證,避免出現漏耕、重耕現象,相比傳統的農機,工作效率提高了10%到15%。
經過兩臺農機一整天的作業后,40畝的土地平整工作基本完成,再過不久這片農田便能開始插秧。“我們合作社開展了省內跨區代耕工作,服務面積5000多畝,目前合作社有60多臺機器,像一臺無人駕駛拖拉機每年就能服務1500畝,可創造利潤約8萬元。”陳鐘輝告訴記者。
無人駕駛拖拉機與傳統拖拉機作業對比
助力春耕備耕 南安市投入1.2萬臺農業機械
如今智慧農業機械成為農戶們的得力助手,為農業生產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今年春節前夕,南安市開始組織全市的農機合作社、農機維修企業、農機經銷商對全市的農機進行檢修,確保農用機械“健康”上崗,為春耕做足準備。據統計,今年春耕,南安市投入了育秧設備、輪式拖拉機、抽水機等1.2萬臺(套)的農業機械。
“今年南安市的春耕工作的一大亮點是引進了無人插秧機、無人駕駛拖拉機,以及全省首臺智能化循環式育秧設備。這一批智慧農業機械將會是農戶種地的好幫手。”南安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黃春福介紹。
據悉,南安市對從事農業(糧食)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對象)都有農機購置補貼,包括微耕機、輪式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特別是今年,南安市加大烘干機的補貼力度,最高額度可以補貼到60%。“接下來,我們還將出臺系列惠民政策,鼓勵農戶、合作社購買智能化農業機械,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助力糧食增產增收。”黃春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