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小明(化名)近兩年每天都不停吃東西,好像永遠吃不飽,父母覺得奇怪,帶他來到福建省兒童醫院內分泌與遺傳代謝科進行檢查,竟是得了“小胖威利綜合征”。福建省兒童醫院內分泌與遺傳代謝科主任劉暉主任醫師表示,“小胖威利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組印記疾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早診早治有望提高生活質量。
大半夜偷吃 父母被迫鎖上冰箱
一開始,小明的父母認為小明只是比其他孩子更能吃,慢慢地,小明的體重達到了40多斤,而正常5歲孩子的體重基本在20斤左右。此時,父母開始感到緊張,發現小明每天都不斷地攝入食物,好像沒有“吃飽”的概念,甚至大半夜還會偷偷地吃冰箱里的食物。無奈之下,家人不得不將冰箱上鎖,以防小明偷吃食物。
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發現“大胃王”小明除了飯量出奇地大外,行為脾氣也有些異常。如果限制他吃東西,他會非常暴躁地摔東西,有時甚至會去吃垃圾。當父母帶著小明找到劉暉時,劉暉根據小明的病情很快便懷疑他得的是小胖威利綜合征。經過進一步的基因測序,也證實了她的判斷。
與小明不同的是,小語在1歲時便確診并配合治療,原來小語出生時體重僅1.85kg,出生后一直喂養困難,早期一直予以胃管喂養等治療,后來也瘦瘦小小,發育落后。完善基因檢查后,確診為小胖威利綜合征,后續確診了就一直住院治療。考慮會引起多個系統并發癥,劉暉主任已請多學科會診并協助治療,目前整體情況尚好。
這類病極易誤診 早診早治是關鍵
“‘小胖威利’寶寶在幼兒期之后會表現出異常旺盛的食欲,但在嬰幼兒期,他們卻截然相反,往往有喂養困難、發育緩慢或停滯的表現。”劉暉告訴記者,小胖威利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組印記疾病,該病發病率為1/30000~1/10000。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嬰幼兒期表現為喂養困難、發育緩慢或停滯,存在肌張力低、皮膚特別白皙、運動和語言發育落后等異常表現。如未能早期識別和有效干預,可在幼兒期以后出現過度攝食、貪食,引發病態肥胖,并出現肥胖相關問題,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劉暉提醒,“小胖威利”寶寶常常易誤診為腦癱、脊髓性肌萎縮癥(SMA)、重癥肌無力、軟骨病、發育遲緩、單純性肥胖癥等。因此,早了解、早治療極為關鍵,若發現嬰幼兒期的孩子有異樣表現,建議應盡早前往專科醫院排查小胖威利綜合征的可能,并進一步作基因檢測確診。對于確診的患兒,通過科學的醫療手段干預是可以控制病情的,為“小胖患者”們減少許多痛苦。
□提醒
如何區分“小胖威利綜合征”和單純肥胖?
劉暉介紹,和普通的肥胖不同,“小胖威利”寶寶通常貪食但缺乏飽腹感,同時多數孩子認知、運動及語言發育無法達到正常水平。由于病態的肥胖,此類患兒還會出現肥胖相關問題,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家長們必須嚴格監控管理“小胖威利”寶貝們每天的飲食搭配和進食量,如果不加以控制,放縱孩子們毫無節制地暴食,最終胃可能會被食物撐破,或者出現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以及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致命性的肥胖并發癥。
□小貼士
2歲以內確診可申請公益救助
省兒童醫院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成長天使基金,對2歲以內確診的“小胖威利”患者提供公益救助,減輕“小胖威利”患者的經濟負擔。如果是2歲以內確診小胖威利綜合征的困難家庭,可前往省兒童醫院內分泌與遺傳代謝科申請公益救助。(海都記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