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通訊員 張麗玉)
今起,泉州大橋恢復雙向通車啦!
泉州大橋維修加固工程于2021年10月下旬轉入人行道、欄桿等橋面系修繕施工后,實行機動車道“進城方向通行出城方向封閉”的半封閉交通管制,原計劃管制時間三個月,在市公路中心的精心組織、交警部門密切配合和中鐵十六局等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提前完成施工任務,于2022年1月11日上午8點半起,恢復雙向通行。
泉州大橋是國道324線跨越晉江干流的重要橋梁,也是聯接泉州市區、晉江兩岸的一座主要城市橋梁,曾經為泉州市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具有鞏固國防、便捷運輸、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作用。該橋于1979年12月開工建設,1984年10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全橋由主橋、北引橋、南引橋組成,總長848.53米。該橋設計交通量為4000輛/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平均日交通量就超過4萬輛,2010年超過10.6萬輛,已超負荷服役三十年,加上橋位處于近海區,常年受海水潮濕環境影響,橋梁結構不可避免出現砼開裂剝落、鋼筋銹蝕等病害,該種結構橋梁全國平均使用壽命約31年,正是一代又一代公路人嘔心瀝血的精心養護,服役37年的泉州大橋至今還能正常使用。
“此次舊橋維修加固工程主要包括樁基玻纖套筒‘夾克法’加固、托梁病害修復鋼板加固和人行道板、欄桿更換等。在加固方案設計過程中,我們積極應用新工藝、新材料,在全省橋梁工程中率先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人行道板,這種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重量輕、強度高的優點,既縮小結構尺寸、減輕橋梁恒載又節省費用。人行道欄桿和車行道護欄均采用耐候鋼材,大大提高了防海洋大氣腐蝕性能,進一步提升橋梁耐久性。人行道板、欄桿和車行道護欄均采用工廠化制作、現場安裝,既提高施工質量又縮短工期,還延長橋梁使用壽命。”市公路中心總工程師林發金說到。
在公路部門的努力下,泉州大橋維修加固工程實現了歷史存留保護和現代交通發展的完好配合。“泉州大橋曾為泉州地區的地標性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特別是大橋欄桿上的蓮花和石獅子,是惠安工匠精神和橋梁結構的完美結合,也寄托著泉州市民的古樸情懷,所以加固方案伊始就將如何保護這些石雕作為重點,我們本著 ‘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生活’的原則對舊橋進行保護性修繕加固。”市公路中心主任盧海東介紹道,“大橋兩側欄桿上的326只花崗巖雕獅子和328朵石雕白蓮花在施工前就請專業的石雕師傅進行拆除,每個石雕都完好保存,按順序進行拍照標記,并由專人看管,現在新護欄建好了,這些‘老物件’已原位原樣安裝上去,實現了欄桿修繕修舊如舊,人行道改造提升品質,完整保存了歷史原貌和建筑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大橋作為連接泉州市區與晉江兩岸的重要交通節點,車流量大,為緩解市區交通壓力、方便群眾出行,市公路中心主動扛起施工安全風險責任,在施工期間仍保證機動車進城通行,非機動車雙向通行。為此,市公路中心聯合交警部門制定了詳細的交通組織方案,并及時在主流媒體、微信媒介等渠道發布;在幾個重要節點增加人員指揮疏導交通,并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確保施工期間未發生重大交通擁堵現象,較好保障了交通運行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