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人,如何有效急救備受社會關注。研究表明,在1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及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除顫,搶救成功率達90%。正因此,AED被稱為“急救神器”。今年省兩會期間,來自泉州的省人大代表李淑云提交了一份關于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配置AED和普及使用的建議。
李淑云說,福建自2019年起在公共場所開啟AED投放工作,但投放數量有限,且大部分集中在福州、廈門,縣一級配備率很低甚至沒有。此外,公眾普遍不了解AED的使用方法,對急救知識存在不少誤區。
加密配置AED勢在必行、迫在眉睫。李淑云建議,省有關部門劃撥一定的專項經費補貼給各縣(市、區)用于配備AED,并出臺規范配置的文件,率先在學校、商場、車站、景點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優先試點配置。同時,將普及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和技術作為精神文明建設考核的指標之一,促進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和技術在各級文明單位、文明學校、文明社區快速推廣。
“急救神器”配置好,更要讓群眾找得到、用得好。李淑云提議,在閩政通或其他推廣性強的APP開發“AED地圖”,并將AED的操作使用視頻上傳到各大社交視頻平臺,以此提升公眾對AED的知曉率及關注度,便利公眾查詢和使用。(記者陳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