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紙短,家國情長。作為閩南國際移民的集體記憶文獻,僑批這種兼具家書及匯款功能的獨特書信,詳細記錄了100多年來泉州人在南洋的生活變遷,是中外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也是華僑推動中國鄉村社會、文化發生重大轉變的見證。今年省兩會上,泉州市省人大代表傅天寶就發揮“館藏”“民藏”優勢,展現僑批檔案保護開發的福建擔當與作為提出了建議。
“推進僑批檔案保護開發,福建具備獨特優勢。”傅天寶指出,福建“館藏”僑批檔案集中且質精,全省各級檔案館集中保存的僑批檔案有近9萬件,僅泉州就有4萬余件,且大部分是僑批檔案中較為稀缺的“回批”,僑批內容信息的系統性、延續性較強,對于開展人文、商貿、特殊歷史事件等領域研究具有較強的考證性和基礎性作用;“民藏”僑批則量大且面廣,可為福建深入研究僑批檔案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資源。
為此,傅天寶建議,聚力三個體系建設,提升僑批檔案保護開發水平。一是注重規劃、實施搶救,建立僑批檔案“一體化”保護體系。結合檔案事業“十四五”規劃,制定僑批檔案保護開發專項規劃,全面引領福建僑批檔案保護開發工作,并多渠道開展“民藏”僑批征集,撥出專項經費,全方位開展僑批檔案實體搶救。二是加強研究、擦亮精品,建立僑批檔案“多元化”開發體系。推出一批高質量的“內容級”僑批檔案文獻研究精品,結合抗戰、建黨、三下鄉、普法宣傳、中外交流等主題,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僑批檔案精品展覽,多辦僑批檔案學術研究活動。三是打響品牌、擴大影響,建立僑批檔案“品牌化”宣傳體系。除加強線上專業宣傳和線下展示宣傳外,還可努力推出一批僑批編研系列成果、專題微電影、微視頻等,吸引粉絲閱讀學習并轉發宣傳,提升僑批檔案的社會融合度。(記者陳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