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拔3600多米的西藏昌都市洛隆縣洛隆中學剛剛收到來自泉州愛心人士眾籌的近5萬元愛心御寒物資,這些物資正是由在此支教的泉州教師周永泉牽頭發動募集,只為讓當地師生能溫暖過冬。
2年前,泉州第六中學美術教師周永泉主動報名,參加“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來到新疆支教后,他把泉州刻紙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美傳遞給新疆當地師生。他發動捐資,在當地學校建起泉州刻紙藝術展館。館里收藏的兩地師生刻紙作品,成為民族融合的印證。在他看來,藝術無界限,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橋梁。
“祖國需要,我再出發。”結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后,今年周永泉再報名援藏,踏上雪域高原。他和其他支教教師一起,把先進的教育理念、方法傳遞到藏區,力所能及地為藏民和學生奉獻自己的愛心,為當地的教育發展出一份力。
周永泉把泉州的刻紙課程引入新疆
A
將泉州刻紙引入支教地 新疆學生愛上閩南文化
“身為教師,我想去西部,想著能為當地教育事業做點什么。”今年42歲的周永泉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大學畢業后走上了教師崗位至今已21年,在泉州第六中學擔任美術老師。
2018年,周老師響應“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主動報名,不遠萬里赴新疆昌吉市瑪納斯縣第四中學支教。這里常年氣候干燥,他遇到的最低溫度一度達到-26℃。周永泉和支教同事們要面對的較大挑戰是言語不通,該學校有較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學生,剛升入初一年級的他們還大多聽不懂漢語。周老師在美術課上,就嘗試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授課,讓學生對藝術類課程有更直觀的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周老師將泉州刻紙藝術也帶到新疆。泉州六中多年來開發了泉州刻紙校本課程,老師教學經驗成熟。周老師就把泉州的刻紙課程引入新疆,與新疆特有的剪紙藝術相結合。
“新疆剪紙用剪刀,泉州刻紙用刻刀,但藝術性是相通的。”周老師把閩南文化融入刻紙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多實踐,他自掏腰包,給學生采購了刻紙專用工具。學生們對刻紙很感興趣,通過學習,他們能用創意,把新疆當地的服飾文化、風土人情等融入刻紙藝術中,實現了不同藝術文化的融合。
和藏族學生們打成一片
B
籌劃1年舊教室變身展廳 刻紙和剪紙藝術融合展出
身為美術教師,也如傳遞美的使者,周老師想著,支教只是一時,該給新疆當地的學校和學生留下點什么。他認為,泉州是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新疆是陸地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起點之一,兩地文化藝術有共通之處。泉州刻紙藝術源遠流長,他希望將這門傳統藝術扎根在新疆,即使自己援疆結束,也能讓之后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欣賞到它的美,通過它了解閩南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支教幾個月后,他就籌劃建設泉州刻紙藝術展廳。
2018年年底,周老師通過發動社會各界力量,籌集到展廳建設資金。學校也非常支持,騰出一間舊教室作為場地。60平方米的展廳,周老師親自擔任設計師,設計出效果圖,展廳裝修一新后,他還精心挑選泉州和瑪納斯縣第四中學兩地師生的刻紙作品共60多幅,將它們一一裝框上墻,在展館永久收藏。
周永泉說,作品擺設看似簡單,但要考慮每幅作品的創作內涵、作品之間的搭配和協調等,為此他煞費苦心,每天利用業余時間為展廳忙碌,經常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有時甚至忘記吃晚飯。
去年,刻紙藝術展廳正式開館,架起刻紙和剪紙藝術交流的橋梁,新疆當地學生都可以在此學習和交流泉州刻紙藝術。
周永泉需克服高海拔帶來的高原反應
C
傳幫帶分享先進教育理念 用藝術和愛心滋潤學生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結束后,周永泉又主動報名援藏。今年3月,他來到西藏支教。從沿海城市一路“爬”到高海拔的西藏昌都市洛隆縣,與新疆截然相反的氣候環境又是一個新的挑戰。
周老師笑著說,西藏的氣候,就是“只有冬天和大約在冬天”。一開始,他和支教同事們一樣需要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痛、嘔吐等各種不適,每到夜里常因空氣稀缺而難以入眠,他們就通過吸氧來維持身體狀態,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在洛隆中學,周老師除了從事美術教學,也擔任學校的副校長。他給學生們講授中國傳統文化,除了刻紙,他還研究西藏唐卡藝術,給學生開設興趣班。同時,在新疆和西藏,他和同事們都要做好督導工作,將泉州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引入當地教育中,教學相長。
教學之余,周老師與學生們打成一片,發動泉州民間社會力量一起關心和幫扶新疆和西藏的教育事業,資助貧困學生。
在西藏,周老師走訪了解藏民生活,在被他們的樸實和熱情所感染的同時,他發現這里有很多質優特產:蟲草、藏紅花、牦牛肉干、酥油茶等。“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藏民為銷路而發愁,周永泉也在想著幫忙開拓銷路。
和所有援疆和援藏的教師一樣,周老師一直摸索著如何加強與當地教師的融合交流,做好教學傳幫帶,也用藝術和愛心滋潤孩子們的心,讓這里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充分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快樂成長。(早報記者 許奕梅/文 周永泉/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