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
市政府、市政協開展專題協商,市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代表等共獻良策
深化產教融合 打造支撐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深化產教融合,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9月27日,在十二屆市政協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市政府、市政協開展“深化產教融合 助力高質量發展”專題協商。
協商會上,市政協副主席王春金代表課題組作了主題發言,聚焦產教融合,圍繞統籌發展規劃、健全體制機制、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廣泛凝聚社會力量等熱點,提出協力打造支撐我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新引擎的意見建議;隨后,11名市政協委員和市民主黨派、工商聯、中華職教社代表資政建言。 □本報記者 吳麗嬌/文 陳曉東/圖
主題發言
深化產教融合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是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今年5月以來,市政協成立課題組,深入5個縣(市、區),走訪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召開10余場座談會,并發動我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中華職教社及各縣(市、區)政協開展協作調研,形成了調研報告,提出20條“干貨”,助力產教融合發展。
一、統籌產教融合發展規劃與資源布局
1. 制定產教融合“十四五”專項規劃
2. 促進全產業產教融合統籌發展
3. 優化整合職教集團(聯盟)資源
4. 加快產教融合園區建設
二、完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與政策保障體系
5. 完善產教融合工作機制
6. 推動職業院校深化改革
7. 加大產教融合型人才扶持力度
8. 試行校企工作量互認和津貼發放辦法
三、 強化學校辦學主體功能
9. 推進職業教育擴容提質
10. 提高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匹配度
11. 探索拓展專業師資流通渠道
12. 深化“二元制”人才培養
13. 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水平
四、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
14. 發揮企業推進產教融合的重要主體作用
15. 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
16. 支持企業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和實驗室
五、凝聚促進產教融合的社會力量
17. 激發行業組織參與產教融合的熱情
18. 激活促進產教融合的社會資本
19. 營造產教融合發展的社會氛圍
20. 擴大產教融合對外合作交流
建言摘登
謝承華
優化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體系
■謝承華 市政協委員、農工黨泉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
目前,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態勢基本形成,但產教“融而不合”“合而不深”等現象依然存在,難以滿足助力產業現代化發展超越的需要。
如何優化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體系?建議在職業院校端,加強布局調整、結構優化和基礎夯實,科學編制“十四五”泉州市職業院校專業群發展規劃,建立“1+N”普惠式職教體系,打造“高地-高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在行業企業端,著力培育產教融合型行業企業,提升企業參與育人的積極性,合作建設專業課程,合作培養學生、培訓員工與師資。在政府端,加強政策引導,整合提升職業教育資源,構建產教融合平臺,完善職業教育教研體系,打造職業教育泉州標準,建設產教融合泉州智庫,開展產教融合監測、評估與評價。
黃克安
培育和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聯盟
■黃克安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副校長
我市已建有10個職教集團、7個職業教育院校聯盟,但存在著“統籌規劃不足、重復建設”“產教融合不深、賦能面窄”“治理結構欠優、主體單一”等問題。
建議圍繞我市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千億百億產業群,多部門聯合制定產教融合聯盟建設規劃,同步規范建設。多維賦能,建設虛實相融的聯盟平臺,推動“大平臺+人才培養”“大平臺+科學研究”“大平臺+社會服務”“大平臺+創新創業”協同發展。改善治理結構,把產教融合聯盟建成由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行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等構成,由行業龍頭企業或與高校共同牽頭,協同共建、成果共享、創新共贏的多元共同體,并積極與市級以上行業協會、產業園區開展戰略合作,創造條件推進實體化運作等。
許宏程
弘揚“晉江經驗” 高水平推進產教融合
■許宏程 市政協委員、晉江市政協主席
近幾年,晉江市堅持圍繞產業需求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促進了產業需求側和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如何更深程度更高水平推進產教融合?建議強化創新思維,激活管理機制體制,建立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對接機制,落實國家產教融合激勵政策的配套制度。強化撬動思維,打造“雙師型”隊伍,鼓勵行業、學校技術人才雙向交流,以“1+X”證書制度試點為契機倒逼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強化協同思維,增進校企深度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細化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配套政策,設立“國家工匠型雙師”專項資金,鼓勵企業“能工巧匠”常駐學校等。強化配套思維,改革治理模式,積極引導行業、企業、公益機構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職教建設。
溫文英
加快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融合發展
■溫文英 市政協委員、德化縣政協主席
近幾年,德化縣著力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陶瓷、旅游等支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如何破解“人才培養校熱企冷、‘雙師’隊伍薄弱、校企合作協調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建議制定系列配套政策,把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納入產業發展規劃,實施產教融合工程,設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專項資金,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促進職業院校與產業、行業、企業深度融合。打造“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開通能工巧匠進職校的“綠色通道”,設立校企合作“雙師工作室”,加快實訓平臺和實訓基地建設,加大對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統籌管理和扶持力度。
陳發沛
深化產業學院改革 打造產教融合支點
■陳發沛 市政協委員、恒安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
校企合作的實踐證明,產業學院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實現產教融合的重要抓手。
建議以產業學院建設為抓手,打造產教融合的“泉州樣板”。加大政府協調力度,發揮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作用,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產教合作秘書處,處理校企合作的日常事務。以創建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為契機,重點支持智能制造、食品、紡織鞋服、機械、建筑等行業的骨干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鼓勵我市的企業培訓學院如恒安學院、安踏學院等骨干企業學院,同本市優質職業院校合作建設產業學院,開展技術人才培訓,共建教學團隊,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
周少雄
促進職業教育與鞋服行業 深度融合
■周少雄 市政協常委、市工商聯主席
鞋服行業是泉州傳統優勢產業,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對技術技能人才有著巨大需求。但在產教融合上,還存在“校熱企冷”問題,普遍缺少會教學又熟悉企業技能的人才,企業“導師”進校授課仍受“高校教師資格證”等限制。
如何深化鞋服行業產教融合?建議設立企業駐點工作室,開展課程教學和專業技能培訓,借鑒廣東等地做法,由地方大、中、小、微型代表性企業在每所院校駐點,企業人員以師徒模式帶領學生完成企業項目和學習任務。建議由政府牽頭,組建產教聯盟,實現應用型教育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建立“共享”實習基地,實現產教融合效益最大化。同時,加大財政等政策支持引導力度,完善對鞋服等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