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泉州晉江機場竣工早在上世紀50年代,泉州人就期盼能建成一座機場,連接世界。1996年9月10日,泉州晉江機場試航北京,讓這個長達40多年的夢想走進現(xiàn)實。“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看著飛機起飛,激動不已。”泉州晉江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李龍新說。早在1992年,他就參與了泉州晉江機場建設(shè)的前期工作,見證了這座機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進程,泉州晉江機場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更是成為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動力源。
□記者林銘珊 通訊員葉揚 文/圖
“曬谷場”上開啟機場改擴建工程
沒有現(xiàn)代化機場就沒有國際化城市。1955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就建成了它的前身——空軍二級永備機場。改革開放初期,泉州民營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民航事業(yè)也跟著拉開序幕——1981年,民航福建管理局設(shè)立民航泉州航站,開辟福州—泉州(晉江)—廣州航線,后因1983年10月廈門機場建成通航而關(guān)閉。
1992年,泉州人再燃機場夢,并付諸實踐。當年,泉州提出改擴建晉江機場并恢復(fù)民用航站。1993年7月,國家批準泉州晉江機場改擴建為軍民合用機場;同年12月,改擴建工程奠基。“機場的選址原來是‘曬谷場’‘練車場’‘停車場’,說要建機場,大家都不相信,我們在場地邊上租了一套2層民房,20多個人的項目團隊,靠著騎自行車在工地來來回回,開啟了機場改擴建工程。”李龍新介紹。當年的建設(shè)團隊人員來自省內(nèi)外各地,不少人后來扎根泉州,并因此自稱“老泉州人”。
8300萬元社會捐款助力夢圓
機場的改擴建并非一帆風順,資金成了最大“攔路虎”。建設(shè)所需的2.3億元資金全部需要地方自籌,這對當時的泉州、晉江兩級政府而言難度很大。于是,政府率先在全國使用“政府發(fā)起、民間捐資、財政兜底”的籌資模式,泉州、晉江兩級政府及其他縣(市、區(qū))政府先后投入資金1.3億元,面對剩下的1億多元資金缺口,只能發(fā)動廣大群眾、華僑捐資,77家重點企業(yè)帶頭認捐,海外華僑慷慨解囊,共籌集捐款8300余萬元。“當時大家都說機場是‘捐出來’的,機場員工也自發(fā)捐款,每個人捐資200元。”李龍新說。
1996年,機場建設(shè)成為飛行區(qū)等級4C的軍民合用機場。1996年9月10日,第一架飛機沿著2.6公里的跑道起飛,試航北京。“一開始各方面條件都不成熟,空中交通管制員是從廈門航管站派來支援的。”李龍新說。
1996年12月12日,泉州晉江機場正式通航。那一年,泉州每周有19個航班、38架次飛機,飛往北京、寧波、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年旅客吞吐量超7000人次。一天一個航班的寧波專線班班滿載,舟山機場通航初期旅客有超過一半來自泉州。
從0到100萬人次只用8年時間
創(chuàng)業(yè)不易,守業(yè)更難。滿身是“債”的機場建起來,缺人才、缺資源、地理優(yōu)勢又不占優(yōu),如何“起飛”?泉州晉江機場開始了舉步維艱、夾縫中求生存的探索。1997年到1999年,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都徘徊在35萬人次上下,虧損總額達5000多萬元。“為了節(jié)約成本,機場候機室的燈光、空調(diào)都按照旅客來的時間啟閉。”李龍新回憶。
壯士斷腕、順“市”謀變。1999年,泉州制定了機場徹底走向市場化的改革方案,比全國民航機場體制機制改革提前了6年。“摸著石頭過河,通過成立客貨代理公司包租航空公司飛機,開辟了與航空公司聯(lián)合經(jīng)營的新路,成功破解了困局。”李龍新說。2001年,機場首次盈利48萬元;2004年,晉江機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了100萬人次。從0到100萬,晉江機場用8年時間鑄造了第一座里程碑。 如今,泉州晉江機場升格為國際機場,2018年旅客吞吐量達744.31萬人次,機場直接或間接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約134億元,提供就業(yè)崗位約3.7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