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爸爸陪娃寫作業的吐槽戳中了父母們的痛點:“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么的就順其自然吧。” 瞬間,此段子成為一個引發全民共鳴的火爆話題。
近日,我市幾位家長在與記者聊天中,也分享了他們在陪孩子做作業時,經歷的一些讓他們特別“崩潰”的情況。
寧愿加班也不愿意陪孩子寫作業
在機關單位上班的黃女士有一個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提到陪孩子做作業,她忍不住表示,有時候寧愿加班,都不想陪著孩子做作業。“這么說好像有點不負責任,但是真的陪孩子做作業比讓我寫一大堆的工作總結還頭疼。”黃女士說,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她對于陪孩子做作業還是很有耐心的,一個問題可以講好幾次,直到孩子懂了,但是現在,只要重復說一遍,她就會忍不住指責孩子不認真。黃女士表示,她和身邊有孩子的家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深有同感,“雖然你心里清楚要慢慢教孩子,但是有時候真的會控制不住。”黃女士說。
采訪中,另一位市民小洪則表示,一頁的作業量而已,她的孩子可以做三個小時。小洪說,她的孩子在家里一寫作業就要尿尿,然后上完廁所回來立刻要喝水,喝完水再去尿尿。一分鐘沒看住,就開始玩筆、摳手指,要不就是搓橡皮,有的時候干脆直接在作業本上畫起了小人。“寫字的話還好,我都讓她自己磨蹭,但是寫數學作業的時候,就真的頭大。”小洪說,每次一寫數學題,她女兒就開始磨磨蹭蹭,問她是不是不會做,也不回答,“最氣的是,你都教了幾次,再問她會不會,她還是不回答。”小洪說,那一刻她真的氣到差點動手打孩子了。
“上班上得累半死,回到家還要陪孩子做作業到十點多,脾氣再好的也會變得暴躁。”市民林先生苦笑道,他和妻子為了誰陪孩子做作業還經常鬧矛盾。林先生表示,他和妻子都是急性子的人,但是他們的孩子卻是個“慢郎中”,做什么事都是慢吞吞,“有時候你以為只要半個小時就能搞定,可孩子卻花了一個半小時。”
幫孩子改錯簽名也讓家長反感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陪孩子做作業,幫孩子檢查作業,找出錯誤的,然后指導孩子改正,家長最后落款簽名,也成了許多家長特別反感的事。“理解老師不能每一個孩子都照顧到,但是真的感覺老師有點把自己的事推給父母去做的感覺。”一市民表示,他認為孩子做作業不可能全部正確,有一些錯誤是正常的,如果家長在家里都幫忙改正了,那么老師就不會知道孩子在學習上有哪些不清楚和需要加強的地方。提到這個問題,另一位市民小蔡稱,她幫孩子檢查作業,發現一個地方孩子寫錯了,但是她并沒有告訴孩子,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作業,將孩子寫錯的地方用紅筆圈出來,孩子回來竟怪起家長沒有發現改正。
“有時候真的想問老師,這些作業到底是布置給孩子,還是布置給家長的。”市民楊小姐稱,她的孩子自從上小學,她每天晚上都要為了孩子的作業發脾氣,造成孩子對做作業很抵觸,一說寫作業就開始哭,“一碰到做作業,親媽都要變后媽了。”楊小姐苦笑道。
教育人士:不要干預孩子改錯的能力
家庭作業作為課堂學習的外延部分,有著鞏固學習、提升學習的重要作用。老師通過布置作業,幫助孩子復習鞏固當天所學知識以及檢測學習效果。想要孩子的作業能獲得老師的認可,家長就必須參與其中。
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專業水平、空余時間、心理素質等因素,加上作業難度增強,很多家長無法承擔課后輔導的職責。家長對孩子的作業愛莫能助卻無法坐視不理,最終關心則亂的情況就出現了。有時候,逼孩子比放任更殘忍。采訪中,有教育人士表示,現在的家庭教育,很多孩子實際上成了家長手上用來炫耀光彩與成就的“大鉆戒”,大家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閃閃發光。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造成了家長的焦慮和憤怒,就出現了大量的“吼娃模式”。而對于孩子寫字慢、寫作業拖拉,家長首先要弄明白是不是因為他的身體發育和作業中體現出的學習能力還不匹配,如果只是暫時“不會”,家長不要太著急。另外,教育人士也提醒家長,不要過度干預孩子作業的正確與否,要讓孩子有改錯的能力。(記者 蔡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