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根”在哪?
“最近一段時間,身邊不少人都感冒、發燒了。”采訪中,一些市民告訴記者,近一兩周時間,身邊有不少朋友、同事都生病了。
在一些機關單位,近段時間因生病請假的人也明顯增多。“這一周時間,已經有三個同事請病假了,一個發燒、一個中暑,一個據說是肚子難受。”在一機關單位辦公室工作的蔡先生告訴記者,每年暑期,單位里請病假的人相對都會多些,但看目前情形,估計今年暑期請病假的人會更多。
即使在醫院里,不少醫生、護士也生病了。在市醫院,一名護士告訴記者,她這兩天身體有些不適,特別是喉嚨比較難受,原本想請假休息兩天,但因為同科室的已經有護士請病假了,人手比較緊張,也不好意思請假,還好吃了兩天藥后,病情有所好轉。據其介紹,近段時間,醫院里也有多個醫生、護士生病了。
“每年七八月份都是‘夏季病’高發的季節。”采訪中,一些醫生告訴記者,進入夏季,特別是“三伏天”開始后,天氣悶熱,人便容易出現食欲不振、精神疲憊等現象,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所下降,所以這時候人也容易生病。從近段時間的病情來看,常見病主要是發燒、感冒、中暑、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而發病的原因和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市醫院呼吸內科的蔡醫生告訴記者,“夏季病”很大一部分原因與空調使用有關。“很多人開空調的時候,為了追求冰爽,會把溫度調得很低,與室外的溫差較大,這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害無益,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進進出出,忽冷忽熱的,就很容易生病。”此外,在使用空調時,不少市民沒有定期對空調過濾網進行清洗,殊不知過濾網上有不少細菌,未及時清洗的話容易引發肺部感染等疾病。
對于“夏季病”的“病根”,市婦幼保健院、湖濱社會衛生服務中心的多位醫生都提及“空調”。據介紹,有些市民擔心天氣太熱,孩子不容易睡著,便把房間內的空調溫度調得很低,以為只要給孩子蓋好被子就可以了,誰知半夜時被子被孩子踢掉了。人們使用空調的另一個不良習慣是“房門緊閉”,即便在停用空調后,有的人還喜歡門窗緊閉,以此來保持室內的涼爽。
除了空調外,夏季吃冷飲,洗冷水澡,吃到不潔凈的食品等,都容易誘發疾病。
如何遠離“夏季病”
“夏季病”的發生與悶熱的天氣有關。眼下正處于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有道是“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且今年的“三伏”屬于“加長版”,共有40天,將要持續到8月20日,在這一段潮濕、悶熱的天氣中,我們如何才能遠離“夏季病”呢?
對此,醫生建議市民,首先要合理使用空調,不要讓身體在空調風口下直吹,空調溫度調到25℃~27℃為宜,并且不要讓室內外的溫差過大,以免人進出房間時忽冷忽熱。在溫差較大的情況下,可先將空調關閉一段時間,等身體逐漸適應較高的溫度后再離開。在這方面,尤其要注意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空調。因為不少孩子暑期時待在家里的時間較長。如果晚上使用空調后,白天應打開門窗讓房間通風,以確保室內空氣的新鮮。另外,空調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應定期對過濾網進行清洗。
其次,應避開高溫時段出行,并多飲水,少吃油膩食物,以免中暑。“如果出現頭暈、乏力、心悸等中暑癥狀,應盡早就醫。”在這方面,有兩個地方值得人們注意,一是在街頭,二是在車內。
采訪中,記者在不同時段用溫度計對市區路面溫度進行測量發現,最近幾天,雖然氣象部門預告的最高氣溫為36℃,但在路上行走或騎摩托車時,路上實際溫度比這還高。在中午時段,在陽光直接照射的路面,記者使用溫度計測試了多個路段,最高的溫度甚至超過40℃,每當有車輛經過,特別是公交車從旁邊經過時,更是有一波熱浪襲來,讓人有“瞬間冒汗”的感覺。相比之下,早晨八九點和下午五六點時,路面的氣溫會下降5℃~7℃左右,在樹陰下甚至還會有絲絲涼意。所以,如果不在中午時間段出行,就可避免受熱了。
至于“車內高溫”也是誘發中暑的一個“危險點”。當車輛被陽光暴曬后,車內氣溫非常高,打開車門瞬間,車內的熱浪一下子涌出,猝不及防之下會讓人很難受。此時,人切不可進入車內,應打開車門、車窗、天窗等方式,讓車內通風透氣,待車內溫度降低后再進入。
針對“夏季病”中的腸胃疾病,醫生建議市民要注意個人衛生習慣,要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不潔凈食物,以免“病從口入”。在這方面,人們要注意剩菜剩飯的處理,“當天的飯菜最好當天吃完,如果有剩余的話,應冷卻后再存放冰箱中,第二天食用時,一定要加熱煮透。”此外,在早上或傍晚運動后,不要猛喝冷水、冰啤等,也不要馬上洗冷水澡,以免突然的冷刺激誘發疾病。(記者 林春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