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祥芝海邊的萬陰宮
漁民臺灣海峽捕撈
屢遇海底動物化石
“這事說起來真是巧了,我是在病房里,找到了劉志成的聯系方式。”看了海都記者帶的一本2016年第3期《化石》雜志,蔡久芳笑了笑,完整回憶了20年前的那個電話。
在以往的各種報道中,蔡久芳的角色,就是主動聯系上了劉志成,至于為什么會聯系,聯系前就知道是化石嗎,重大發現之后又做了什么,甚至連一筆帶過都沒有。
“憑良心說,化石我早發現了,但人類化石是劉志成發現的。”蔡久芳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那是1973年,30歲的他開著配了發動機和風帆的漁船,在臺灣海峽的深海處,撈到了一塊碩大的鹿角化石:本來黑乎乎的,清洗之后,很清晰就是一對鹿角。
這塊鹿角化石,還引來了大家的關注,但是因為“不頂吃、不頂用”,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就是一塊石頭而已,放在外面,有一天被人磕到,竟然碎了。
“當時也沒人當回事。后來發現大家撈起來的這種東西,主要是大型動物的骨頭,越來越多,我也就上了心。”作為老漁民,蔡久芳還是當地電訊站的,當時通過密碼和電臺跟海上漁船聯系,也經常讀書看報,發現報紙上經常出現一個考古的,叫做劉志成。
不過,蔡久芳并不知道怎么聯系劉志成,直到1998年11月,他愛人腿受傷了,到泉州市區住院治療,跟同病房的病友經常聊天,慢慢熟絡起來。有一天,蔡久芳講起海上捕撈的見聞,還特意說到了化石,想找劉志成,這位病友一拍大腿,“我兄弟就在報社,既然有報道過,肯定找得到”。
藏了25年的心事,竟然就這樣找到了破解的辦法。“現在回頭想想,估計也就劉志成這樣的熱心人,雖然是草根出身,但對考古無比執著,也才會相信我的說法,一個電話確認地點,就趕過來了。”時至今日,蔡久芳依然對劉志成的熱忱念念不忘。
“海峽人”脛骨化石
運回33袋動物化石
翻出人類肱骨
馬坂巷20號,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宅子,劉志成就住在這里。前幾年一場大病后,他就極少出門了,中風偏癱還在慢慢恢復中。
“兩次都是星期六,因為周末我不用上班,才有時間去現場。”5月10日上午9點多,海都記者到訪時,劉志成的早餐剛送到,一個白饅頭加一杯開水,慢慢吃,慢慢說。
院子里,還有不少早年他淘回來的寶貝;廂房里,各種文獻資料塞滿書架。“我從1972年就開始自學考古知識,哪里有蛛絲馬跡就到哪里,發現‘海峽人’絕不是靠運氣。”喝了口水,他說1998年11月的那一個星期六,他和另一個學習考古的方順發連同一名報社記者,一起搭車趕往石獅市祥芝鎮,找到了蔡久芳,到了萬陰宮。
“乖乖!不得了!大部分都是化石!”劉志成震驚了,這些漁民口中黑乎乎的、過一段時間就要燒一次的骨頭,絕大部分已經石化了,只有少數還有點白色的仍然是以骨質為主;就算澆上柴油,照樣燒不成灰燼,就因為已經變成了化石。
當天,劉志成他們就揀了幾十塊化石,隨身攜帶坐班車回了泉州,一番分揀之后,發現都是動物的骨頭。不過,劉志成不死心,對萬陰宮成堆的化石念念不忘,第二個星期六,咬咬牙自掏腰包200元,專門請了一部汽車,開到了石獅祥芝海邊把化石運回來。
“裝了33個大蛇皮袋,我家的院子和廳堂、廂房,只要有空地,全都鋪滿了。”他微微閉上雙目,臉上神情相當陶醉,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一大片錯綜復雜的骨頭里,那根人類的肱骨:因為早年學過醫,這根明顯不是動物骨頭的化石,進了眼睛就出不去了。
為了穩妥起見,劉志成還把這件人類肱骨,拿到泉州衛校解剖室,仔細比對,前后共看了5具人類骨骼;找來一本蘇聯的解剖書,比照里面的骨骼圖;跟衛校的專業老師現場探討,“他看了一眼,馬上就認出來是人骨,還很驚奇是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