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止關鍵在于“第一次”面對家暴 勇敢說“不”
鯉城法院布置溫馨的家事調解室,旨在喚醒親情,化解家庭矛盾。 (黃暉 繪) 法院送達人身保護令,為受害者構筑安全保護傘。
近日,關注福建省正式啟動反家暴司法宣傳活動,而我市法院創新舉措,在反家暴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如聯合多部門合力反家暴、對受害者發出人身保護令等。
那么,泉州市家暴現狀如何、受害者應怎樣進行維權?昨日,記者調查發現,家暴仍是泉州市婦女維權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若遭遇家暴可向婦聯、公安、法院等部門求助。專家提醒,制止家暴關鍵在于“第一次”,受害方要勇敢地說“不”。
現狀 九成受害者為女性 尚無專門法律制約
婚姻投訴三成因家暴
“現在家庭暴力問題日趨凸顯,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市婦聯權益部陳部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近年來婦聯系統受理的信訪件看,家庭暴力投訴占很大比例,表明目前仍有不少家庭暴力案件發生。數據顯示,2014年信訪量居首位的是婚姻家庭類,總共326件,其中家庭暴力占40%;今年第一季度信訪量居首位的還是婚姻家庭類,總共70件,其中家庭暴力占33%。“家庭暴力仍是泉州市婦女維權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泉州新聞記者從有關資料了解到,我國家庭暴力90%以上的受害人都是女性,而30歲—45歲婦女則成為家庭暴力的高危人群。從各地的數據看,涉及家暴投訴占婚姻家庭類投訴總數的比例均在30%以上。每年約40萬個解體的家庭中,25%緣于家庭暴力。
外來家庭報警投訴居多
那么,在我市的家庭暴力事件中,受害者是如何處理的呢?陳部長表示,受害者一般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隱忍,另一種是報警或者到市婦聯維權部投訴。而她們接到投訴后,會聯系當地婦聯去調解,情況嚴重的會提供法律援助幫助她們起訴。
陳部長說,她們接到的投訴大部分發生在外來打工者家庭,而本地的相對較少。本地家庭大多有家丑不可外揚的想法,而且,家庭暴力發生后,親戚朋友會及時介入調解,因此前來投訴的不是很多。外來打工者因為環境原因,發生了家庭暴力后周圍較少有親戚朋友可傾訴,所以就把婦聯當成了避難的地方或者傾訴的對象。
專門法律仍舊呼之未出
家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呢?“除非是鐵證如山,否則大多只能以調解說和、批評教育為主。”陳部長說,因為家庭暴力形式多樣、情況復雜,多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在私密空間內進行,有的受害人又缺乏法律意識,證據收集有困難。而且,除了很明顯的肉體上的傷害,像精神上的冷暴力、軟暴力,則更難以舉證。更重要的是,現有的法律條文在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事件發生方面不夠健全,缺乏可操作性。而溫和的處理態度,不僅不能給家暴以震懾,甚至會助長施暴者的氣焰。
據悉,目前我國仍沒有一部專門的反家暴的法律。自2011年傳出全國法工委立法規劃室將反家暴法列入常委會首批立法立項論證試點項目后,至今年3月,“兩高兩部”發布了我國第一個全面反對家庭暴力的刑事司法文件——《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終于讓民眾看到《反家庭暴力法》的國家立法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維權 遭遇家庭暴力 多部門可求助
婦聯: 維權熱線隨時傾聽
據市婦聯蘇副主席介紹,一直以來,我市婦聯部門為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做了大量工作。去年,市婦聯聯合公、檢、法、司四家成立了“女法律工作者聯絡中心”,引導女法律工作者參與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婦聯下鄉或者信訪遇到難件時請她們提供法律援助;為密切與婦女群眾的聯系,市婦聯將每月15日設為主席接待日,傾聽和了解婦女心聲;全市各級婦聯開設維權窗口,設立維權接待日,隨時接受婦女來信來訪;同時,在泉中律師事務所設立12338維權熱線,免費為婦女兒童提供法律咨詢和相關的投訴。
今年春節后,54歲的德化人徐女士張望著走進德化婦聯的大門。原來,她老公常因瑣事打她,為了家庭著想,她一忍再忍。這一次又被打,她特別傷心,想自己都是一個當奶奶的人,丈夫還那樣隨意打她,就來到婦聯求助,希望婦聯的工作人員能開導開導她老公。工作人員小林打通了徐女士丈夫的電話,“都說人老希望有個伴,徐阿姨為您生兒育女,如今一家美滿……”在小林的開導下,徐女士的老公答應今后不會再打人。一個多月后,小林回訪得知,那次開導后,徐女士的老公沒有再打她了。
公安:
設立家庭暴力報警點
據悉,婦聯部門還與基層派出所聯動,設立家庭暴力案件投訴點,將家庭暴力報警納入“110”出警工作范圍。2005年7月21日,鯉城區婦聯和鯉城公安分局聯合在臨江道路伍堡社區掛牌成立全市首個家庭暴力報警點,隨后將其覆蓋到全區的基層派出所和所有社區。
據臨江派出所陳警官介紹,他們接的警情大部分是110轉來的,有些則是當事人到報警點反映的。對于此類警情,他們以調解為主,基本都可以在當天處理完。
今年年初,陳警官接到伍堡社區一位女士反映遭遇家暴的報警電話,立即趕到她家,發現現場一片狼藉,奇怪的是,那女士并沒受傷,倒是她丈夫渾身是傷。那女士稱查到了丈夫與別的女人開房的記錄,兩人發生了沖突,氣急之下,她報了警。經過陳警官半個多小時的調解,夫妻倆言歸于好,并保證以后有事好好商量,不再“武力解決”。“調解結束后才發現自己口干舌燥的,但看到雙方和好了,蠻有成就感的。”陳警官表示。
法院:
訴訟后可申請人身保護
在5月28日全省法院召開的推進反家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記者了解到,人民法院接到家庭暴力的報案、控告、舉報,以及被害人自訴,或者接到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移送的家庭暴力案件材料,應無條件接收材料,如實登記,迅速審查。對于立案階段證明被告人犯罪事實證據不足的,應當對自訴人進行舉證指導,詳細告知需要提交的證據及搜集證據的方法;對于尚未達到立案條件不予立案的,要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必要時要請聯動單位和部門的工作人員介入幫助。
會議要求我省各法院要認真貫徹《關于深入推進全省法院反家暴工作2015—2017年行動計劃》,以加強聯動機制建設為核心,深入推進反家暴試點工作,逐步擴大試點工作范圍。關于此項工作,記者了解到,我市德化法院和鯉城法院等已建立了聯合其他部門的反家暴機制;德化法院和惠安法院等針對當事人的申請,經取證后,發現確有需要的,會及時做出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即人身保護令,防止傷害繼續。
35歲的李某和33歲的陳某是夫妻,育有一兒一女。李某是建筑工,干體力活比較累,常喝酒,酒后常辱罵甚至毆打妻子,陳某為此曾多次報警。今年5月3日,李某再次毆打陳某,致其臉部瘀青。5月5日,陳某到德化法院起訴離婚。在積極做好雙方工作后,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在李某保證不再動手的情況下,陳某撤訴。
提醒 制止家庭暴力 首次就要說不
在采訪中,陳部長表示,制止家庭暴力的關鍵往往在于“第一次”。假如首次遭遇家庭暴力時,受害方只是蜻蜓點水般地回應一下,并且息事寧人的話,那么十之八九還會有更加嚴重的第二次、第三次。因此,只要遇到家庭暴力,受害方就要以最大的反抗進行回應,特別是第一次,務必要讓對方徹底從這第一次的“不小心”和“莽撞”中醒悟過來,接受嚴厲的懲罰,進行深刻的反省,牢記教訓,最好是能“談虎色變”,在下一次舉起手之后不敢再落下去。
他山之石
80多國制定反家暴法
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家庭暴力進行專門立法,或者以及家暴法命名法規。 加拿大:專設家暴庇護所
在加拿大等國家,受虐婦女可申請保護令,讓施暴者不能靠近她,還可進入庇護所,離開暴力環境。一位丈夫半夜因大聲訓斥了妻子幾句,不到20分鐘,便有兩名警察登門,調查“家暴”嫌疑。“一切以保護婦女兒童為第一”是當地社會處理“家務事”約定俗成的慣例,相關法律也支持此種行為。
美國:處罰家暴嚴過偷竊
在美國,處理家庭暴力的案件要比處理偷竊案件嚴厲得多。如果一個妻子報警說遭到丈夫的暴力,5分鐘后警察就會到達。如果警察發現妻子身上有傷痕,馬上就會逮捕其丈夫,然后根據傷情,進行民事或刑事訴訟。
英國:打老婆者“載入史冊”
英國政府設立了“家庭暴力注冊簿”,將虐待妻子的人統統記錄在案,以幫助警方掌握其家庭暴力犯罪的情況,并幫助其新結識的伴侶知曉對方過去的劣跡。
挪威:對家暴無條件司法干預
挪威通過一系列法律改革確立了對家庭暴力的無條件司法干預原則,即便受暴婦女撤銷了先前的指控,警察和公訴機關也可以向施暴者提起訴訟。(記者 吳志明 黃雅珊 通訊員 陳小鑫 王文鑫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