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色基因——四校課程思政作品聯展”在閩江學院舉辦。活動由閩江學院美術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喀什大學設計學院聯合主辦。
4月15日下午,2025年“主流媒體福州大學城巡禮”活動走進閩江學院,主流媒體記者來到展廳,在光影斑斕間感受該校“思政+”教育的獨特風采。
“原來思政課可以如此鮮活——當畫筆遇見信仰,執奮斗之‘筆’,繪就強國有我的‘擔當畫卷’,青春才會閃光!”前來參觀的“00后”大學生馮世通在木刻作品《紅色延安》前感慨道。
本屆主題活動以“紅色基因”為切入點,立足“東南沿海—國際都市—革命圣地—邊疆建設”的紅色脈絡,聚焦不同地域紅色文化視野下藝術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精選200余件課程思政作品,以作品聯展的創新形式探索思政育人新范式。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張萬輝告訴記者,近年來美術學院“專業+思政”教學改革聚焦“以美啟德,鑄魂育人”的思政引領力提升,立足專業,突出實踐,推動教學改革“走心”更“出新”,逐步形成了“專業特色+思政元素、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服務地方+專業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模式,讓藝術教育成為思政教育的生動載體與有力支撐。
美術學院副院長鄭志強為媒體記者團介紹作品
閩江學院思政課的“鮮活”,當然不僅僅局限于美術學院。學校充分發揮不同學院學生的專業所長,設置課程,開展活動,讓思政元素在不同學科門類中綻放光芒。
“來自一線的生動素材增強了課程的時代感和學生的獲得感,也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樹立格局、涵育情懷、激勵擔當。”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東告訴記者,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學校不斷探索思政課服務“應用型”人才的路徑,深化“大思政課”建設。以專業元素賦能思政課堂,閩江學院一直在努力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良性互動。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東為媒體記者團展示“行走的思政課”片段教學
馬院思政專任教師走出馬院、走進學院,參與專業教研活動,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思政教育素材及時納入專業課堂主渠道,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建設“課程思政”,開啟了立德樹人的新篇章。
陳東說,這種“馬院+學院”的方式已經全面鋪開,專任教師與專業教師共謀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只有思政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雙輪驅動,才能發揮出協同育人效應。”
閩江學院前身是福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閩江職業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曾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6年(1990年6月至1996年5月),創造了彌足珍貴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制度成果。2021年3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回校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期閩江學院改革發展注入了信念之魂、提供了奮進之源、擘畫了發展之路。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學院堅持帶著特殊而深厚的情懷上好思政課。“我們依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基地,加強體系化、學理化研究,將理論實踐‘富礦’轉化為育人資源。我們面向全校開設特色校本思政課,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閩大校史與應用型辦學成果展’,讓師生在沉浸式教學中不斷體悟新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閩江學院黨委書記葉世滿介紹。
思政教育不應止于課堂,還要走出校園,參與實踐。2024年,學校圍繞鄉村振興、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生態文明等重點領域,重點組建389支實踐隊,引導4450名師生開展活動,服務超過11萬人次。在一堂堂生動的教育強國課中,廣大青年學子深切體悟到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才能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閩江學院黨委書記葉世滿表示,學校始終堅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秉承弘揚光榮傳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構建“一二三四五六七”立德樹人新格局,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通過扎實推進“大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切實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努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閩江學院風景如畫
當天,主流媒體記者團還參觀了福建省功能紡織纖維及材料重點實驗室、海峽兩岸服飾文化交流體驗中心、科創大樓工程訓練中心和海洋研究院。
(海峽教育報記者記者 羅菊熙/文 姚興榕/圖 萬鑫怡/視頻 通訊員 李曉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