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塔、開元寺、清凈寺……老城區擁有眾多歷史文物古跡,隨著近年來古城保護意識的覺醒,古城文創旅游業也風生水起,越來越多的文創青年在古城扎根,致力于推介古城文化。鄭達真就是其中一位。
鄭達真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2004年從廈門大學美術系畢業后,曾有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但骨子里執著于藝術的那股勁兒,促使她辭職了。她說,她也曾向往去北京發展,但鯉城的文化氣息給了她靈感和創意,最終,她的腳步停留在鯉城西街。
辭職8年,開創7種業態
2004年,鄭達真畢業于廈門大學油畫專業,隨后當了4年的老師。“雖然我是泉州人,但屬于新生代,由于上大學時都在外面生活,年少的自己更向往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的繁華。”鄭達真說,后來發現漂在外面挺失落的,泉州古城的文化魅力此時反而占了上風。于是,她辭了職,選擇創業。
鄭達真成長在西街,長大后又回到西街經營自己的事業。“我曾在兩個廠房做藝術空間,后來廠房因為搬移拆遷都關閉了。機緣巧合下遇到朋友在西街開咖啡館,加上西街的建筑很吸引我,于是我就在這里陸續開了幾家店。”鄭達真說,2010年7月,“美好生活造物社”成立,她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西街。2011年1月,美好生活造物社首個商鋪——美好生活小酒館在西街開張,次年又盤下了舊館驛青年客棧運營,這也是泉州第一家家庭旅館式的客棧。
鄭達真和她的伙伴們從美好生活小酒館做起,向著“美好生活”的目標進發。如今,美好生活造物社7種運營業態的商鋪在西街逐一開張,這也見證了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從零開始,逐漸成長為一名青年創客的創新創業歷程。
“原先我覺得‘美好生活’就像戀愛一樣,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就是找到了。”鄭達真說,“來到西街之后,發現自己做的事大家都很喜歡,現在覺得,只要內心感到快樂的事,就是美好生活。”
結合商業,守護古城文化
“說到文化,不一定非得做文創,實際上也可以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相結合。”鄭達真介紹說,例如美好生活沙茶面館便引入了印尼烤肉串、印尼潤餅菜,這些與僑鄉泉州有很深的文化淵源,商業項目的背后是具有共性或融合性的文化底蘊在作支撐。因此,一提到這些產品,人們就會聯想到歷史和文化,這是讓一個商鋪長久發展下去的生命力之所在。
“我們的夢想是能夠把‘美好生活’這個品牌打造出泉州的地方特色,并通過這個品牌形象把泉州文化推廣出去,吸引外地人來到泉州這個地方。它不僅能夠發展旅游業,而且可以把其他一些行業如文創、商業納進來。”鄭達真表示,真正到一個地方旅游,并非只是走走景點、帶走一些紀念品,更重要的是要能體驗到當地的生活方式、感受到當地的獨特文化。
美好生活造物社運營的商業構架,與泉州的古城保護是密不可分,可以說是得益于西街的保護。目前,美好生活造物社運營的7種業態商鋪涉及吃、喝、玩、樂、住等多個方面,盡管其中一些商鋪仍未盈利,鄭達真依然堅持自己的文化支撐商業的發展模式。“我們相信,守護古城文化的創新創業者會得到政策扶持并堅持到最后。” 鄭達真說,現在她考慮得最多的并不是賺多少錢,而是研究如何把商鋪背后的文化傳承保留下來,并進行創新,讓游客通過消費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泉州文化、體驗泉州生活方式。
向往舒服,遇見“美好生活”
鄭達真一直有一個愿望,便是希望能將這些美好生活業態集中到一個綜合體來,實現更多好玩的事情。今年5月,鄭達真的“美好生活造物社”團隊將美好生活的理念帶入中山路鎮撫巷。鯉城區鎮撫巷37號前身是泉州市紙品廠,“美好生活造物社”團隊入駐后,將其改造成為“美好生活·SUHU園”。鄭達真說,因為向往舒服的美好生活,所以項目取名為“美好生活·SUHU園”。
鄭達真形容泉州的生活是“suhu”,就是舒服的意思。她說,網友經常調侃福建人發音,舒服發音變“suhu”,用來命名,比較有親切感。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SUHU園的改造并沒有前期規劃效果圖。“因為舊廠房的風格很有時代特點,我們想好好保留,所以基本都是按原貌修復,改動不大。”鄭達真介紹,目前施工方已進場施工,改造過程中團隊幾乎每天都要去現場和工人討論,探討如何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按原貌恢復,可以說“每一刻都是現場創作”。舊廠房的天臺、樹根穿墻而過的墻面、月洞門…對于舊廠房的每一處地方,如何改造、怎樣使用,鄭達真都有自己的想法。鄭達真說,未來可坐上觀景電梯到天臺的甜品咖啡店,吹風看日落;國際知名藝術家工作室將落戶于被完整保留下來的月洞門里,成為藝術家聚集地……
鄭達真表示,未來“美好生活·SUHU園”將打造成一個集藝術家工作室、教育培訓、茶館、酒吧為一體的泛文藝聚集地。目前園區一期招商已經結束,已有俞大猷國術館、《南少林•劍經》劇組、美好生活公益圖書館入駐,二期招商持續進行中。
繁華的老街、古色古香的大厝、綠樹點紅墻、金光映佛塔……泉州古城最市井的人間煙火,泉州人原生態的美好生活。在侃侃而談的言行舉止中,鄭達真渾身上下流露出濃濃的文化味,以及對西街、對泉州的摯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