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惠安縣以“刺桐厝邊·睦鄰善治”專項行動為抓手,深化“四微聯動”工作機制(征集微心愿、開展微協商、拓展微服務、訂立微公約),積極推動社區小區近鄰志愿服務,凝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不斷提升社區小區自治水平和治理能力。
征集“微心愿”,傾聽民聲聚民意
“我認領這個‘微心愿’,幫獨居老人修理水管。”“我是縣醫院醫生,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聯系我。”……在螺陽鎮萬盛鳳凰城小區“微心愿”認領環節,黨員干部、能人志愿者等紛紛行動起來,主動認領居民的心愿,讓小區群眾的問題能夠第一時間得到解決。
一段時間來,惠安縣以社區、小區為單位,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物業、業委會辦公室等場所,設立“微心愿”征集點、心愿墻,并通過微信群征集等方式,廣泛收集小區居民群眾在環境衛生整治、公共設施提升、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微心愿”。建立“全面覆蓋、全員參與”機制,號召小區黨員帶頭認領,并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其中。同時,建立“微心愿”臺賬,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確保每一個“微心愿”都能得到及時回應和落實。去年以來,通過線上線下先后征集小區居民微心愿1197個,推動落實986個。
開展“微協商”,共商共議解難題
“小區缺少健身器材”“建議增加兒童娛樂設施”“建議將小區地下室的照明改進,讓晚上開車更安全。”……在崇武鎮豪達苑小區,小區物業、業委會和共建單位定期組織開展微協商、微議事。自業委會成立以來,崇武鎮豪達苑小區建立健全小區群議制度,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針對小區部分公共設施老舊破損情況突出等問題,發動小區22名業主參與美好家園基金公益捐款,募集小區“友鄰基金”近8萬元,用于修復破損圍墻,建設集健身房、文娛室、心理咨詢室于一體的小區活動室,構建小區和諧“鄰”聚力,提升小區管理效能。
去年以來,惠安縣共建共享“黨建+”鄰里中心、小區便民場所等陣地,先后打造鄰里議事、居民懇談、群眾活動等場所280多個,常態化開展議事協商及便民服務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議厝邊事、享“鄰”服務。并采取“黨組織牽頭、業委會主導、全方位參與”的形式,探索推行以“問事、議事、辦事、評事”為主要內容的“鄰里聯議家事”機制,累計采納并實施居民提議30余條,形成黨員議題200多個,解決小區居民訴求200多件,滿意率達98%,社區“大黨委”與小區黨組織聯辦重大事項20多件,通過“微協商、微議事”,推動形成黨建引領下的小區融合共治格局。
拓展“微服務”,精準對接暖民心
“近鄰志愿服務要走深走實,志愿服務隊伍組建是基礎、是關鍵,我們小區目前成立了巾幗志愿服務隊、銀齡志愿服務隊和能人服務隊,周末的時候還有青年志愿服務隊共同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螺城鎮奧林水岸小區業委會陳炳江介紹道。
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惠安縣建立“專業志愿+小區能人”服務隊伍,組建醫療、文化等8支縣級專業志愿服務隊伍和170支小區志愿服務隊伍,廣泛發動小區內教師、醫生、律師和文藝家等“能人”和熱心公心的“樓嫂”“樓叔”等居民群眾2100余人,建立“1+1+N”小區志愿服務工作機制,按照“每個小區至少一支志愿者隊伍、每月一次志愿服務活動、幫助解決若干問題”的工作思路,常態化進社區小區開展義診、托管培訓、心理健康等志愿服務活動780多場次。特別是春節期間,全縣20家志愿服務公益組織和社工機構參與小區志愿服務,將服務觸角延伸至街巷、小區的“神經末梢”,形成各基層組織齊抓共管居民小區治理的良好氛圍。
訂立“微公約”,共建共享促和諧
走進福璟花園二期(祥和苑),共同約定俗成的《鄰里之歌》《鄰里公約》《鄰里友善》在小區顯著位置張貼……隨處可見的“初次見面說久仰”“請人幫忙說勞駕”“請人原諒說包涵”……通過視覺上的“文明”督導,讓小區居民文明成為習慣。
惠安縣制定《惠安縣住宅小區鄰里文明公約制定規范的指導意見》,指導住宅小區結合實際,制定居民公約,將環境衛生、公共秩序、鄰里關系等內容納入其中,并通過宣傳欄、微信群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引導小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推動構建新時代幸福和諧美麗新家園。截至目前,全縣訂立小區鄰里公約148個,小區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下一步,惠安縣將繼續深化“四微聯動”工作機制,通過社區“大黨委”、小區議事會、居民懇談會等形式,實實在在幫助小區居民解決問題,確保居民的事有人管、有人辦,并持續推出更多易參與、好上手的“小而美、惠而實”志愿服務項目,營造“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社區小區治理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