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石碑 講述好知府的故事
洛陽忠烈廟重修落成,一方記載明代泉州知府程秀民功績的碑文重見天日
昨日上午,泉州洛陽忠烈廟重修落成慶典暨《去思碑》重現揭牌儀式舉行,泉州文史界人士齊聚一堂,見證一方由南京戶部右侍郎顧珀撰文,記載明代泉州知府程秀民功績的碑文重見天日。
忠烈廟重修落成
史料記載,忠烈廟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廟內塑五尊神像,主祀溫嶠、雷海青和歐陽深三位英烈,自古就有“三王府”之稱。昨日儀式現場,忠烈廟里的《去思碑》引發文史界人士討論。事實上,這一名為“去思”的石碑,并非一開始就在廟內。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理事許月才介紹,2017年洛陽古街改造時,在清理一建筑墻壁時,發現了《去思碑》。石碑成于明嘉靖戊申秋(公元1548年),由泉州人、南京戶部右侍郎顧珀撰文,記載了明嘉靖年間泉州知府程秀民抗倭有功、恢復戰后重建之事跡。
查詢史料可知,程秀民是明代衢州西安人。1546年春,正是嘉靖二十五年,程秀民出任泉州知府,清道光版《晉江縣志》曾評價他節操高潔。當時東南海寇不時滋擾,程秀民到沿海各地巡視防務,督造數十艘戰船,招募數千名水兵,扼守海防路口,后一舉突破海寇三舟,讓海寇逃之夭夭。
那么,為何程秀民的碑會現身洛陽古街,而非官衙府邸附近?許月才考證認為,這或許與其老鄉、當時的惠安縣令陳良法有關。“兩個人都來自浙江衢州,程秀民先到泉州,陳良法第二年履任惠安,程秀民要離開泉州時,要走當時的官道洛陽橋,為紀念他對泉州的貢獻,泉州鄉賢在他離去的地方立碑撰文加以紀念。”(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許月才 楊安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