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亮點
午后的石筍公園,零星的游客漫步于公園,很快就到了甘棠橋,與之相對的是棠蔭橋。兩座拱橋上的花崗石是嶄新的,翠綠的藤蔓爬滿橋身。兩橋相距不遠(yuǎn),一同飛架在一處水塘上方,橋一邊是小綠島,另一邊接公園的陸地。
石筍公園棠蔭橋
橋名都有一個“棠”,有何意義,已無可考究。不過,有資料表明,“甘棠”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樹名;另一種含義是指詩篇名,即“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愛其樹,因賦此詩。”“甘棠”還有“德政”之義。
往西邊一望,盡處的石板橋,便是龜山橋了,全長92米,橋頭結(jié)合處是一塊花崗石牌坊,上面寫著“泉郡接官亭”。據(jù)記載,眼前的這個接官亭,是古代官員出城迎接上級官員的地方,傳說是為接宋幼主蒞泉而建。經(jīng)過此地的老人說,龜山橋是以古代石筍所在的龜山為名,長度是三座橋中最長的。
龜山橋跟前兩座一樣,已找不到昔日的身影。據(jù)說上世紀(jì)60年代就已破廢了。現(xiàn)在的新橋,都是后人翻建的。
石筍公園原址上的舊龜山橋、棠蔭橋和甘棠橋,是僧人了性于1198年在簡易古橋上修建的。此外,據(jù)《泉州府志》記載,參與造橋的有名人士有100多位,其中41位僧人造橋74座,泉州十大名橋諸如洛陽橋、安平橋、順濟(jì)橋等8座橋,就是僧人參與修建的。
途經(jīng)公交:4路, 14路, 24路, 25路, 29路, 36路, 40路, 41路, 47路(臨漳門站下);4路, 24路, 25路, 29路, 36路, 40路, 41路, 47路, 201路, 208路(三千壇站下)
開放時間:8:00-17:30
免票價格:免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