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8日訊 “新聞成長·愛心幫幫”夏令營第二天,小記者們的收獲仍然很豐富。昨日上午,10名小記者繼續給自己“充電”,向本報融合編輯部副主任王芳學新聞知識,和愛心記者陳曉婷學習如何采訪困難群體;下午,營員們走進晉江致和社工事務所(下簡稱“致和社工”),學習如何從身邊事做起,力所能及獻愛心。
第二期“新聞成長·愛心幫幫”夏令營將于7月下旬開營,想當愛心小記者的,趕緊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報名吧。
學習新聞采訪寫作 感受愛心記者經歷
昨天,本報融合編輯部副主任王芳教夏令營小記者們如何采訪、寫作新聞。
課剛開始,王芳就列出了6件事情,讓小朋友們來判斷哪些是新聞,包括:一家紅豆餅小店開張、一部動畫電影上映、圖書館的古籍泡水了、高中生堅持3年背殘疾同學上學、司機亂停車被貼單和油價上漲。經過這兩天的訓練,不少小記者都能正確判斷出來。
王芳說,要做好新聞,就要掌握“新、真、快、簡、小、味”6個字。“新”是新鮮事,“真”是真實報道,“快”是報道要快速,“簡”就是語言要簡潔明了,“小”即報道的角度要從細節著手,“味”就是各種報道都要有不同的風格和味道。隨后,她還列舉很多生動的新聞案例,來說明這6個字的重點。
“做記者要有正義感,還要有新聞理想,更要懂得堅持。”本報社會社區部愛心記者陳曉婷回憶,2008年,正在為高考沖刺的她,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經常守在電視旁看新聞。電視上,很多女記者都在地震災區現場,她們都很有正義感,勇敢、善良,從此,她就立志要當一名有正義感的記者。
2012年進入海都報后,陳曉婷一直走在公益路上,助學、敬老、互助、幫扶等愛心活動,都少不了她的身影。聽了這些,小記者們都表示,自己也要想辦法來幫助生活在困難中的人。
向社工學習得知
獻愛心需細心耐心
傾聽了愛心記者的從業經歷后,昨日下午,10名愛心小記者帶著問題走進致和社工,學習愛心活動具體怎么做。
致和社工事務所成立于2011年,是晉江市首家民辦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也是目前省內影響最廣的社工機構。三年來,其在晉江設立了248個服務點,組織各種志愿者服務,上門關愛社區老人、幫教社會閑散青少年、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等,服務人次超過20萬。
“有一次,警察叔叔送一位離家出走的小女孩到救助站,小女孩流浪多天,看到陌生人很排外,一直把臉藏起來,不肯和人交流。如果你是愛心志愿者,要怎么幫助這個小女孩呢?”致和社工督導項燈輝給小記者出了一個考題。
“先陪她聊天玩游戲、做朋友。”小記者王詩曼第一個舉手回答。童真的話語引來項老師的掌聲:“沒錯,陪伴流浪兒童,用你的愛心讓他們感到溫暖。這些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小記者黃恩達聽了直點頭:“我明白了,獻愛心不是說非要做多偉大的事,而是從身邊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明白了怎么獻愛心,項老師還教小記者們如何去執行愛心活動。比如,為貧困山區的兒童募捐玩具、衣物,社工們要先做好分工,在哪募捐、怎么募捐、各個具體事項由誰負責;明確后,再分頭執行。如果是進社區,就要和街道或社區工作人員溝通,一起發動社區居民捐贈。如果是在公開場合募捐,就要考慮如何召集市民主動參與等。
詳細的解說,讓小記者們深有感觸,“做愛心活動,要考慮全面,還得很細心很耐心啊”。(海都記者 李曉蓉 林繼學 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