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暉繪)
溺水是造成中小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殺手。記者從泉州市教育部門了解到,2013年泉州市中小學校共發(fā)生溺水事故23起,因溺水死亡學生人數28人,占學生非正常死亡人數的44.4%。今年以來,泉州市因溺水死亡的學生已達十幾人。數據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一個個因失去孩子而悲痛的家庭。
暑假到來,天氣更加炎熱,社會各界應如何一起防范學生發(fā)生溺水事故?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現象
學生溺亡事件
敲響安全警鐘
今年4月22日,石獅市靈秀鎮(zhèn)古宅村,一名來自陜西的6歲小男孩被發(fā)現在池塘溺亡;4月27日,晉江陳埭三名小學生結伴江邊撿螃蟹,其中兩男孩不幸溺亡;6月7日,南安官橋鎮(zhèn),來自貴州12歲的小民(化名)和10歲的弟弟小濤(化名)在一處空曠的水渠游泳時,不幸雙雙溺亡……
原因
家長監(jiān)管不到位
孩子危險水域戲水
據市教育局分析,學生溺亡事件呈現三個特點:一、主要集中在暑期、節(jié)假日和上放學期間;二、大部分發(fā)生在農村的中小學校;三、水庫、池塘、石窟、海邊等地都是溺水事故的多發(fā)點;四、主要群體為來泉務工人員的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村學生。
市教育局執(zhí)法檢查科莊科長認為,家長或監(jiān)護人監(jiān)管不到位,是導致孩子到危險水域戲水、游泳溺亡的主要原因。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近期發(fā)生的學生溺亡事件中,多數家長都表示自己平日里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看孩子,或者有時認為孩子只是出去玩,并未料到會有意外發(fā)生。
其次,不少學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安全意識淡薄,對自身游泳技術過分自信以及對意外情況考慮不足,也是造成溺亡事件的重要原因。同時,一些河海、溪湖、水庫、水塘等野外水域安全防護設施未配套齊全,也間接造成學生溺水事故的發(fā)生。
部門學校多措并舉
防范學生溺亡
早在今年5月4日,市教育局就下發(fā)《致全市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要求廣大家長務必增強安全意識和監(jiān)護意識,切實承擔起監(jiān)護責任,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并要求家長在信上簽字承諾。
與此同時,市教育局和市紅十字會聯合舉辦“青少年水上安全和救生知識”進校園活動。志愿者們用大量生動的案例為學生介紹水上安全知識,教會學生如何避免溺水,掌握科學的水中自救互救知識。全市所有中小學校也組織學生觀看學習“青少年水上安全和救生知識”講座視頻。
針對有市民提出學校應開設游泳課的建議,莊科長表示,由于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擁有游泳池的學校并不多,游泳訓練在學校成為一個難題。
家長多花時間看孩子
傳授防溺水常識
“學校安全教育做得再好,也不能完全避免意外的發(fā)生。安全教育僅靠學校是不行的,家庭安全教育也是預防此類事件發(fā)生的關鍵。”莊科長表示。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文保老師表示,對于4歲以下的孩子,家長應該特別加強看護,在浴缸、游泳池、水池、溝渠和其他開放性水域旁邊時,要做到視線不離開孩子;而對于4歲以上的兒童,父母和學校應該教導孩子不要在沒有大人看管的情況下靠近池塘、水庫、江河溪流、水井等。同時可通過報刊、電視等新聞報道、安全宣傳,用實例說教,進行安全教育。
家長要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不在無家長或教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不到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學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其中尤其要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時應避免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尋求成人幫助。(記者許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