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偷記下母親銀行卡賬號和支付密碼,幾天內刷走8000多元用于買裝備玩網游……昨日,早報《封面縱深》關注孩子盜刷父母錢充值玩網游的現象,引發了眾多家長的關注。一些家長反映,不光光是充值玩網游,隨著網絡直播火爆,一些“熊孩子”也沉迷其中,“毫無感覺”地刷掉一筆筆錢來打賞主播,花掉上萬元的事也屢見不鮮。
孩子瘋狂打賞主播 3天花光11萬元
泉州市民陳先生介紹,前不久,他得知自家親戚14歲的孩子也在玩直播,一開始大人都沒去關注。有一天孩子特意打電話,向孩子的哥哥討要200元紅包。此前孩子也沒主動向大人要過錢,家長覺得奇怪,追問下才得知,孩子是想拿錢給主播買直播平臺上的虛擬禮物——花環,而且他之前已經打賞過幾次。慶幸的是大人給孩子的零花錢不多,孩子每次花十多元。但這也讓大人疑惑:好好的孩子,怎么會喜歡把錢花在這上面,這不是浪費錢嗎?
無獨有偶,去年,福州市一名初一在校生小陳,平時喜歡看網絡直播。由于父母很少關注小陳的日常生活,比較忽視其網銀的使用和金錢觀方面的教育。小陳在獲得父親支付寶密碼后偷偷購買游戲幣,再充值到直播平臺賬號中,用來打賞主播。每筆都是5888元、2888元等大金額交易,僅僅3天時間便將父母存在銀行卡里準備用來還房貸和車貸的11萬元花光。
與充值網游遇到同樣的問題,打賞主播的錢也難討回來。
今年3月,河北滄州獻縣小學五年級學生小敏,寒假3天就刷掉母親近10萬元存款。錢大部分是通過支付寶轉賬到了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支付寶密碼是小敏偷看后背下來的。事后母親要求公司退還錢,但快手公司表示,對方提供的材料并不足以證明這些消費是未成年人操作的,協商后平臺只能賠償3萬多元。
網友“陳大爺”表示,目前直播平臺打賞沒有上限,也不存在延遲,這種沒有節制的“資金流”,本身就潛藏著“洗錢”等犯罪風險。從規范金融、穩定市場的角度看,應確定一個適度的“上限”或者設置延遲到賬程序。同時,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還應該具備通過技術手段區分觀看群體及打賞人群,防止未成年人進行無節制的打賞。
心理老師:多關注孩子 培養理財觀念
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老師葉彥琪表示,一部分孩子會迷戀直播平臺,喜歡與主播互動,并花錢打賞主播,一定是他們內心有所需求。很多時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興趣點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釋放,無處交流,或是缺少同齡人或父母的陪伴,才會選擇把時間和精力投入虛擬網絡中。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也別急著怒氣沖沖地阻止,不妨先走近孩子,觀察他們玩什么,傾聽他們的訴求,由此來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將此引向其他釋放的渠道。
同時,目前直播平臺眾多且觀看打賞途徑非常方便。比如,在直播的女主播界面右下方,點送禮物的圖標,會彈出一個窗口,顯示“星幣不足,請先充值”的字樣,點擊充值,就進入一個充值界面,上面寫著選擇充值金額,選取好后,界面又會彈到微信的支付界面,同樣,上面寫著人民幣的符號加數字,只是簡單的操作,錢就花出去了,這也致使容易受誘惑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進行了大量消費。
“在虛擬網絡中,錢對未成年孩子來說,更多的只是一種數字,他們不知道充值就是在花錢。”葉彥琪說,在發現孩子花錢打賞主播后,家長不應先責怪孩子花了多少錢,不斷重復錢的價值,而是要引導孩子學會比較,讓他們明白將錢花在何處更有價值。在孩子接觸直播平臺的同時,也要與孩子定好規矩,“就算要打賞,也不能偷刷父母的錢,只能花自己的零花錢,讓他們對花錢有感覺”,進而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記者 許奕梅 王盼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