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軍樂隊總領隊、總指揮羅浪病逝,享年95歲;
他創作的《哀樂》,60多年來,一直被全國眾多殯儀館作為葬禮配樂;
海都記者昨赴德化,探訪羅浪在家鄉的催淚往事
閩南網7月15日訊 7月13日上午7:30前后,羅杰在德化老家打開電腦上網,怎么也沒有想到侄女羅京會發來這么一封郵件:遠在北京的哥哥羅浪因病去世,享年95歲。
羅浪(資料圖)
羅浪是中國音樂界的傳奇人物,曾為《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等經典樂曲改編和配曲。其影響最廣的作品是1945年創造的《哀樂》。毛主席、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去世舉行葬禮時,都使用了這首曲子。60多年來,全國眾多殯儀館至今一直在使用《哀樂》為葬禮配樂。
羅浪去世的消息,昨日經過媒體披露,迅速成為熱點。羅杰翻找出信件和照片,想起跟這位相差31歲的哥哥生平點滴,眼淚都往心里流:“人年紀大了,總有走的一天,95歲辭世也算喜喪,更何況他活在全社會的心中!在我心里,他是哥哥,更是一位革命老前輩。”
德化縣委、縣政府也及時跟羅杰取得聯系,已經確定由許華忠副縣長帶隊,祖籍所在地雷峰鎮和潘祠村各一位干部,陪同羅杰一起到北京參加17日的追悼會。行程在即,羅杰的腦子卻越想越亂,他的嗓子因病非常沙啞,面對海都記者,回憶起羅浪的家鄉往事,有許多細節讓人動容。
羅杰與羅浪于1993年合影
73歲時最后一次回家
“1953年,我大哥第一次回德化,我根本不知道。后來發現二哥不見了,才知道被大哥帶走,去北京念高中了。”羅杰掰著指頭算,自他出生到現在,羅浪回德化共有五次。
最后一次在德化相聚是在1993年,當時羅浪已經73歲,羅杰只有42歲。正當壯年的他,聽到大哥的那句話,仿佛刻在心里:“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路太遠了,坐車實在辛苦,人年紀大了扛不住啊!”
羅杰曾經有很多照片和信件,但最近幾次搬家,逐漸遺失,留下來的都成了寶貝。其中,僅剩的一張合影,就是羅浪最后一次回德化時拍的,當時羅浪已經白發蒼蒼,羅杰頭發烏黑正當壯年。
此后多年,羅杰的嗓子因生病變得異常沙啞,而大哥的聽力越來越差,兄弟倆連電話都很少打,“啞巴給聾子打電話,就是聽個腔調!想想好心酸,也就幾乎不打了!”
十字電報圓弟弟軍人夢
其實,小時候的羅杰,并不知道大哥羅浪“有多厲害”,但從一個細節發現了大哥一直都是軍人:政府慰問軍屬,每年都有人來,而且來的都是領導!
1966年,羅杰作為晉江地區選拔的第二批革命師生赴京代表,第一次來到北京,也第一次到了大哥羅浪在北京的家。當時他有點驚呆了:大哥的第四個孩子羅京,跟他同歲,卻要喊他叔叔!遺憾的是,因為要參加各種訓練和紀律要求,羅杰沒能在大哥家過夜,卻收獲了意想不到的禮物:羅京送給他一枚毛主席像章!
軍人的夢想在內心生根、發芽,但遭到現實無情卻有理的打擊:1969年,羅杰報名參軍,各項條件都符合,只有一項,家中僅有他一個孩子在照顧老父親,他去參軍了,老人誰照顧?到了1970年征兵前,羅杰第一次寫信向大哥羅浪求助,在征兵期限截止前收到了加急電報,連同標點,羅浪回復了十個字:“可參軍,父生活另安排”。解決了后顧之憂,讓羅杰順利過關,穿上綠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