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特別有紀念意義的日子,51年前的11月19日,剛剛16歲的我,隨著泉州第三批知青前往德化,從此與我的第二故鄉結下了不解之緣。”昨日上午,泉州知青上山下鄉德化紀念墻落成典禮在德化縣唐寨山森林公園舉行,在紀念墻下領銜表演后,老知青李瓊瓊女士感慨萬分。
李瓊瓊(著彩衣)領銜表演大型歌舞《知青情懷》
獻舞 忍痛完成51年來最期待的表演
紀念墻落成典禮上,30多位老知青同臺奉獻了一場大型歌舞《知青情懷》,作為領舞者,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泉州市舞蹈家協會顧問李瓊瓊如同彩蝶般在臺上翩翩起舞,盡管她已年近七旬。
表演剛結束,李老師急匆匆跑下舞臺。剛到舞臺旁,她就一屁股坐到地板上,直皺眉頭。眾人見狀,大吃一驚,生怕她受傷,急忙上前攙扶。
“腳指頭太痛了。”李老師說,舞蹈表演很多是芭蕾舞動作,需要用腳尖著地,而這段時間她在排練時趾甲受了擠壓傷,剛剛她是咬牙硬撐著表演。
盡管如此,李老師還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能夠在知青紀念墻下獻演,紀念知青歲月,令她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這也是她從事舞蹈藝術工作51年來,最期待的一場表演之一,“這是青春的記憶。”
回憶 從“小喜兒”到知名舞蹈家
“我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德化。”回憶起知青歲月,李老師深有感慨。1969年11月19日那天,年僅16歲的她跟隨泉州第三批知青來到德化,隨后被分配到雷峰公社雷峰大隊第三生產小隊。當年1月份起,泉州第一批知青先后來到德化,不久后第二批知青成行,其中就有李瓊瓊的哥哥和姐姐。
生產隊的活,對年齡最小的知青之一李瓊瓊來說是艱難的,至今她還清楚地記得,“一個人拿著鋤頭在偌大的水田里翻水稻茬,周圍都沒人。”很少干農活的她,雙手被鋤頭把磨破,每一鋤頭下去都是鉆心的疼痛。此外,水田里還有類似沼澤的陷阱,一不小心整個人就陷進去,“一下就陷到腰部,還好當時抓住了一根木棍得以逃生。”
幸運的是,在生產隊勞作了一個月,她就被招進德化縣文宣隊,從此走上文藝的道路。“當時排練的第一個舞蹈是《毛主席來到我們軍艦上》,排練好了就去慰問當地的部隊。”1970年年底,她和隊友被抽調到福州學習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由于德化文宣隊表演出色,在匯報演出時,他們成為當時唯一一個進行全劇匯報表演的隊伍,其他隊伍均只表演某一章節。
回到德化后,文宣隊分為多個小隊,化身“戴云輕騎兵”到各公社巡演,“當時全德化都走遍了。”李老師一直在德化工作了16年,直到32歲那年才調回泉州,到青少年宮任舞蹈老師。她笑著說:“我們三兄妹到德化下鄉,回泉州時是3家9個人。”
據介紹,李老師曾在現代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劇目中擔任主角“喜兒”等,獲團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十部委授予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最高獎“銀杏獎”等殊榮,她還是福建省舞蹈家協會“德藝雙馨”雙佳會員。
聲音 知青給山村帶來了先進知識文化
1969年1月28日,在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潮中,泉州市首批1296名知青到德化縣插隊落戶,隨后又有1200多人分別于當年的3月18日、11月19日奔赴德化。1970年至1978年間,亦有部分泉州知青陸續上山德化,至此到德化插隊的泉州知青超過3000人,分布在14個公社97個大隊。德化縣成為接收泉州知青最多的縣。
“我們受知青的影響很大,他們給我們山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知識及籃球、乒乓球等運動,讓我們得以開闊眼界。我的書法、攝影啟蒙老師都是當年的知青。”泉州市文聯原副主席邱章平昨天也參加了紀念墻揭幕儀式,他說,受到知青的影響,他開闊了眼界,并于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與知青一起參加高考,首批考入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
為紀念泉州知青上山下鄉德化50周年,經泉州德化知青聯絡處溝通協調,經過眾多知青的不懈努力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泉州知青上山下鄉德化紀念墻終于在德化唐寨山公園落成。為了修建這座紀念墻,有804位知青及熱心人士慷慨解囊,總計捐款143.98萬余元。
這座紀念墻,用3個版面展現了七組知青們當年的生產、生活場景。據介紹,修建紀念墻,是希望后輩們記住這段知青歷史,傳承前輩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記者 陳明華 文/圖)